知名作家何建明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石榴花开》,以“石榴花开”为主旨意象,以新疆塔城为聚焦点,以多个新疆各民族相亲相爱、团结一心的代表性故事为叙述主体,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共情点,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有以下特点。
作者选取了新疆塔城和一群或生于斯长于斯、或以不同方式落户扎根塔城的各族普通民众作为本书故事的主体,凸显他们的家国情怀。这部作品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泛泛而谈、陈陈相因,而是另辟蹊径、不同凡响。这里,不仅有97岁的“爱心妈妈”、75岁的“升旗手”、“榆柳一家亲”的兄弟致富情的故事,也有蕴含“石榴籽基因”姓名密码的姑娘、凝聚民族情的传统“摇床”、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的女医生的故事,更有“追风的铁汉”、大叔的“多民族家庭博物馆”、平凡夫妇58年坚守边界线、民间“神歌手”与“冬不拉之父”的故事等,这一个个“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故事,生动描绘出可爱可敬的新疆各族人物群像。
该作品还重点叙述了辽宁援建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和工业园区以及乐做“塔城新人”的援疆干部,内外合力建设新塔城的骄人实绩,使读者不是从抽象概念,而是从一个个内涵隽永、寓意丰富的真实故事中,获得了对“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观念的真切认知。
作品开篇第一章,写的是97岁的曼热亚木扎根塔城教育事业数十年,创建“爱心妈妈”公益社团组织,将爱洒满塔城大地的故事。作者以“爱的源流”为题贯穿此章,好似全书提纲挈领的一根红线,以一位近百岁老人的“爱”之理念,有力提升了全书的精神境界和视野格局。而书中其他人物,如创办牧家乐的村干部范博昌与受助的村民木合塔尔一家、为7位战友守墓近50年的戍边英雄、天山老兵张秋良等,从不同维度呈现出民族团结的伟力与魅力。特别是该作品讲述了13年如一日,在家中小院升国旗的75岁老人沙勒克江的故事,其“位卑未敢忘忧国”、视国旗为生命的感人形象,在塔城这个边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榴花开》以写实手法和诗性语言构筑全文的叙述格调,形成了独特的跨文体互文性。这种互文性,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即以纪实性语言为主体,加持以小说化描写、诗歌式抒情、散文式独白、影视镜头式呈现,使全文语言朴实率真。另一方面,作品文字与有关新疆风物的精美照片融为一体,自然之美与文字之美相互映照,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塔城人民的心灵之美,又为自然之美画龙点睛。在此,自然之美、文字之美和心灵之美达成了高度融合。
大量细节、场面及对话描述,使作品呈现出特别的生动性,是真实魅力与叙述魅力的完美结合。譬如,对一个摇床及其在此成长起来的多个民族几代人传奇故事的演绎,对沙勒克江申请小院“升国旗”的曲折过程,以及他第一次升国旗时的现场描述,还有对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曹振新降服马匹场景的还原,自学成才的兵团女医生梅莲为各族群众看病、接生,达斡尔族村委会主任钟平率领乡亲脱贫致富、为建村路带头拆迁等故事,其人物对话,呈现出某种“复调”意味,即在同一叙事空间对话和话语的并置,形成类似多声部的复调叙述,独具现场感,令人回味再三。
《石榴花开》对于以上细节、场面和对话的独到安排,对于当下报告文学艺术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鲜明的示范价值。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