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古诗人皆入蜀”“蜀中文章冠天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凯 发布日期:2023-08-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巴蜀地区山川形胜,人文风貌独具特色,给历代文人以无限创作灵感。图为四川广元剑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有“剑门天下险”之誉。谢素珍摄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于2021年举办的“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吴越华摄

坐落于四川眉山东坡区的三苏祠。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说到巴蜀古代文学,四川有两句很流行的话:“自古诗人皆入蜀”“蜀中文章冠天下”。前一句源自清代著名四川才子李调元的诗句“自古诗人例到蜀”(《送朱子颖孝纯之蜀作宰》)。与后一句比较接近的是郭沫若的诗:“文宗自古传西蜀”(《题成都川剧学校》)。类似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他说,汉代司马相如、王褒、严遵、扬雄这些蜀地文人“文章冠天下”。宋代著名巴蜀学者吕陶说“蜀学冠天下”,元代诗人张翥也称“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

  两句话角度不一样,第一句强调巴蜀之地对巴蜀之外诗人、文人的吸引力,说明巴蜀是能出好文章的创作宝地;第二句强调的是蜀中文人不成名则已,一成名往往就是天下文宗、一代文豪。两句话都夸赞巴蜀之地是一个适宜文学创作的好地方,虽然有些夸张和炫耀的味道,但大体符合事实。究竟巴蜀古代文学有哪些成就?它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呢?

  文章西汉两司马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是晚清左宗棠为诸葛亮草庐题诗中的两句。“文章西汉两司马”,说的是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代表了西汉文章的最高成就。司马迁写作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为史学兼文学的名著;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和著名散文家,被誉为“赋圣”“辞宗”。“经济南阳一卧龙”,说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具有经世济民、经邦纬国的才能。这里提到的3个人,司马相如是巴蜀人,诸葛亮和司马迁不是,但与四川也有密切关系。诸葛亮自不用多说,司马迁曾奉命出使西南,到过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在《史记》中记录了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

  当然,最能代表汉代巴蜀文学成就的是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辞赋家。汉赋四大家,蜀人占其三。赋为汉代文学的代表,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即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润色鸿业,铺张扬厉,彰显大汉的辉煌壮盛之余,兼顾讽喻劝谏的意味,对后世影响极大。王褒文采富丽,扬雄思想精深,在文学上均有卓越建树,堪称一时之选。正因如此,班固才会说巴蜀文人“文章冠天下”。

  汉代巴蜀作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止于文学,如司马相如打通西南夷道,扬雄在儒、道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等,这些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师》《陈情》感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不断,相对于中原文化来说,巴蜀文学在这一时期虽然总体上发展相对缓慢,但在两个方面仍有突破。其一是巴蜀史学的发达。此一时期巴蜀最著名的史学家是陈寿和常璩。陈寿所写《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完整、忠实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历史,对三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史志,不仅记录了巴蜀一地的历史,也开创了地方史志的先河。其二是巴蜀散文成就较大。魏晋巴蜀文学史上两篇雄文名垂青史,一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二是晋朝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上奏皇帝的公文,立意高远、言辞恳切,别有动人之处。李密的《陈情表》,文字简练畅达、情感真实淳朴,拥有超越时代的感人力量。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其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不孝。”此话虽有些夸张,但说明了两篇文章艺术感染力大、社会效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学处于蛰伏的发展阶段,散文和史志是这一阶段巴蜀文学对中华文学的主要贡献。

  李杜诗篇万丈长

  自古文人皆入蜀,其实更多是指唐五代以来的现象。一个地域的文学不仅包括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包括来自外地作家的创作活动,巴蜀文学的辉煌自然也是巴蜀本土和入蜀作家共同创造的。

  唐五代是巴蜀文学的辉煌时期。初唐时期,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开启大唐之声。初唐四杰之中的卢照邻、王勃、骆宾王以及刘希夷、杜审言、沈佺期等人都曾入蜀。盛唐时期,有孟浩然、王维、岑参、高适、韦应物、戴叔伦等人入蜀,更有李白仗剑离蜀、杜甫在川8年,共同写就盛唐诗歌最辉煌的篇章。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以及“大历十才子”中的李嘉祐、钱起、卢纶等人皆到蜀。晚唐时期,温庭筠、李群玉、贾岛、李商隐、罗隐、郑谷、杜光庭、杜荀鹤、韦庄、贯休等人例入蜀。这当中,四川本土著名诗人有陈子昂、苑咸、刘湾、苏涣、马逢、符载、李远、雍陶、唐求、薛涛等等。据研究者统计,单是唐五代时期,入蜀的外来诗人就有190多位,这一数字非常可观。

  在唐五代巴蜀文学创作中,李白无疑是其中最杰出者。而作为唐代入蜀诗人的代表,杜甫长期旅居蜀地,其作品中的不少名篇皆写就于巴蜀。唐诗中的“李杜”,犹如汉赋中的“扬马”(扬雄、司马相如合称),都是一代之文学的顶峰。

  除了诗歌,中国文学中还有一个重要体裁——词。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体之一,词的形成、发展、兴盛,与巴蜀作家也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李白作为词体创始人的传说,还是花间派大量优美词作,乃至苏轼的豪放词,可以说,词也是巴蜀文学贡献于中华文学的重要内容。

  一门三人大文豪

  说到巴蜀文学,不得不说两宋;说到两宋文学,又不得不说“三苏”。

  两宋时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也是巴蜀文学大放异彩的时期。据《四川通志·经籍志》记载,宋蜀人有别集者达156家,这个数字比宋代之前所有巴蜀作家的总数还要多。祝尚书在《宋代巴蜀文学通论》中专门论述的作家就有70多位,这还不包括入蜀的文人。除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之外,巴蜀文人如田锡、文同、范镇、范祖禹、唐庚、韩驹、张栻、李焘、魏了翁等,在中国文学史、史学史、哲学史上都是著名人物。宋代巴蜀文学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地域范围也比前代广得多,不再是只以成都为中心,还包括重庆乃至三峡地区。

  当然,两宋巴蜀文学的代表文人还是“三苏”,特别是苏轼。苏轼能诗、会词、善文、长赋,乃至书画琴棋、饮食医药,无一不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苏轼不仅是唐宋诗文革新的主要人物,还是词文学、赋文学重要的革新者,苏轼的豪放词和文赋的创作就是突出反映。苏轼还是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推动者,无论是其诗文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的影响,还是其贬官海南促进民族融合的实际行动,都是苏轼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更不用说苏轼所象征的人文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怀的一部分,给予后人深刻而会心的感动。

  元明清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巴蜀文学渐趋衰颓。明代的杨慎,清代的彭端淑、李调元、张问陶虽然较有名,但比起巴蜀文学兴盛期的汉赋、唐诗、唐宋散文、宋词等高峰时期作家,可以说人才凋零,影响有限。新文化运动以后,四川文学再次崛兴,涌现出巴金、郭沫若、李劼人、沙汀、艾芜、马识途、克非、高缨、周克芹等一大批文学名家,赓续巴蜀文学的悠久传统,照亮历史发展的文学之路。

  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学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所组成的。这些地域文学如涓涓细流,不断汇入大江大河,由此形成恢弘壮阔、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版图。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地域人口的流动迁徙,是促成中华文化汇合、壮大的动力。巴蜀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不仅使四川尤其是成都成为天府之国,而且使巴蜀文化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既受到中华文化大传统的深刻影响,又保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神秘的巴蜀文化既吸引了其他区域文人入蜀,也使四川本土文人具有强烈的“巴蜀味”,在赋、诗、词、文等中国传统文学花园中绽放出奇异的色彩,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