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梅、赵晏彪、贺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2017年春天宣告设立的河北省雄安新区,其建设被定义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这样的奇迹,是报告文学写作极具历史意义、现实价值的重大题材。
叶梅和赵晏彪、贺颖合作创作的23万字的《雄安记》,正是一部雄安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广博的信息容量、多维度的有效叙事,告诉世界中国新时代“千年大计”国家工程的精彩开篇故事。
《雄安记》为典型的主题写作作品,这样的重大题材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因此,要写好雄安新区的故事,前提是要准确领会、全局把握它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要求,基于此再规划写作思路、主题表达和具体的叙事安排。
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是雄安新区功能价值的定位。而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就是新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预设目标。
叶梅等作者深谙报告文学主题写作之道。阅读《雄安记》可以发现,作者对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重大内涵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作品除了序之外,主体部分共7章,其中前4章分别是《千年大计》《科技雄安,未来之城》《生态雄安,华北明珠》和《人文雄安,燕赵之风》。因此,可以说《雄安记》是一部用非虚构的方式对雄安新区建设总体设计和开篇实践所作的具有深度和文学形象化的解读。
报告文学的报告性,意指文本的内核应具有丰富、充分的有效信息。雄安新区之“新”,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新的信息流量,这种信息为国内外所关注。作品首章3节《历史广角下的华北平原》《从北京到雄安》《最佳选择》,第一节以简笔纵深展示与雄安关联的地质构造、地理特点以及曾经的历史风云,使读者建立起关于雄安新区总体性的概念;第二节从“新区”概念的诠释以及国内外新区建设个案“广角”的摄取中,给出雄安新区建设现实之需和未来之功;第三节则有针对性地回答关于此地可能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第一,当地有‘华北之肺’之称的白洋淀;第二,不占用北京的水。”“还有,很多人不会知道,雄安供暖可以不用煤。”“恰恰被当地的另外一种水资源——地热水解决了。雄县的地热水储量为 821.78 亿立方米,居华北之冠。”
不同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建设,雄安新区之“新”,不仅有着地理区位之新、功能定位之新,而且更是基于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价值取向之新。雄安新城将是一座未来之城,它的建设以新科技为引领,且将是一座生态宜居之城。对此,作品以较多篇幅作了重点而具体的叙写。
新区建设,道路先行。作为中国高铁新名片的雄安高铁站,令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是它的建设规模和速度,而且还有许多高新科技的导入。“新区要建‘三座城’——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云上这座城,指的就是‘数字雄安’。”经由作者对5G新应用场景的描写和“数字孪生城市”等内容的介绍,读者从中可见识到许多前所未见的新物景,获得许多新知识。“数字化正让这座‘未来之城’变得越来越聪明,智能化、数字化应用带来的美好随处可见。”
《雄安记》中,“科技”和“生态”是两大关键词,这样的安排自然贴合新区建设的内在逻辑。此外,作者还将“人文雄安”作专章挖掘细写,表达出对现代化与人文传统之间关联性的重视和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只有熟稔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现代文明。《铁肩担道义》《雁翎队》《<荷花淀>天下闻名》等章节,写出与雄安相关的现代革命文化;《蒹葭几苍苍 》《西河大鼓回家了》《渔猎文化》等章节,则反映出独具风韵的地域文化。燕赵之风与雄安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凸显出雄安新区自在文化传统;刚柔相济的叙写,强化了文本内容建构之间的张力。
报告文学要遵循文学作为人学的基本要求。《雄安记》记叙的虽然是新区建设之事,但读者从中看到了事件当中的建设者。作品对人物的叙写,既散点分布在科技新区与生态新区建设书写之中,更设置了《将乡愁写入奋斗人生》《自豪的“雄一代”》等多个以人物叙事为主的章节。没有“大人物”,而是聚焦普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有生于斯长于斯的种田人、打渔人、经商者,也有从祖国各地奔赴于此创业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建筑师……他们的故事就是雄安故事,他们的经历就是‘雄安记’。”作品的人物叙事除了第三人称外,还有《口述史:我是雄安一棵树》这种“口述史”叙事,既描写主人公各异的生活故事,又可透见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而“‘雄一代’更是‘创一代’”,“雄”和“创”凸显出雄安人的精神形象。
6年时光,对于“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设而言,只是千层大厦的奠基。实录这项奠基性工程,让今天告诉未来,是《雄安记》所具有的历史文献意义。
(本文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