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员表演大型原创历史题材舞剧《张骞》。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伴随着钟鼓之声,舞剧《张骞》拉开帷幕,象征长安城的舞台背景金碧辉煌。绚丽灯光下、激昂乐声里,身着铠甲的将士们整齐划一地敲响身前圆鼓;阵阵鼓点中,汉武帝郑重地将节杖授予张骞,让他率领百人和平使团出使西域……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上,由新疆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历史题材舞剧《张骞》,在剧本、舞美、服装等多方面全新升级后,作为开幕大戏再次与观众见面,再现荡气回肠的“凿空之旅”,引领观众回望千年丝路的使命行走。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启了一段传奇的旅程。自此以后,中原与西域关系密切、往来不断,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新疆艺术剧院将这一重要历史题材创编成舞剧作品《张骞》,该剧总导演邢时苗、高山联合作曲家方明及其他主创,历经数年打磨,将张骞这一艺术形象立于舞台之上。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途中一直在不停地“走”,他的故事发生在“一条路”上。这条路,迢迢数万里,经过沙漠、戈壁、峻岭、峡谷,大漠漫漫,荒无人烟;这条路,走了数载,朔风、狂沙、烈日、冰雪,气候无常,风餐露宿。在13年的艰难坎坷中,张骞矢志不渝,在苍茫西域路上坚定行走,终于不辱使命,打通了古丝绸之路。
如何通过舞剧梳理史实、树立形象,把这位历史传奇人物在“一条路”上的事迹刻画出来,显然是舞剧《张骞》主创人员考量的关键。舞剧《张骞》以4幕的结构,凝练而写意地将张骞与“这条路”的关联及其情感铺陈出来。纵观整场演出,“授节”“守节”“传节”“使节”4幕剧情依次展开,用艺术的语言讲述张骞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坚毅、忠贞、真挚、信义的优秀品格和坚定信念。舞剧以4个幕次形成一个起承转合、相互连贯的表现结构,让观者对主人公形成形象感知并产生情感共鸣。
这部剧的戏剧构架是用“走”来铺陈的,为此,主创人员在舞台设计上做了富有技术含量的复杂设置。巨大而特定的舞台意象,为主人公在“路”上的“行走”带来丰富的表现契机和可能性,既强化了“走”这种贯穿始终的剧中行为,同时也呈现出多维度的审美感受。舞美设计的用心显而易见,不仅使用升降和旋转的机械设备,还把跑步机等各种装置巧妙地嵌入其中,让这些设备有机、和谐地相互作用,进而达到艺术表现上的升华。在这些用不同设备组构起来的整体呈现中,主人公张骞用各种“走”的样式诠释他的人生选择,淋漓尽致地将当初的困苦及坚持给予浓墨重彩的抒写,让观众捕捉并感受到那些富有意味的艺术表达。
实际上,有关张骞的历史文献记载并不多,这也是今天各种艺术门类的相关创作在设计故事走向时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并展开不同笔触的原因。舞剧《张骞》在人物安排和情节设计上多有神来之笔,特别是对于他与匈奴公主之间情感关系的设计,给舞剧增添了戏剧性。
主创人员通过学习历史和发散思维,使舞剧的风情展示部分既充满西域情调,又避免照搬或“拿来”的做法,为一部以不断“行走”为内容主核的舞剧赋予更多色彩。同时值得一书的是新疆艺术剧院的舞者,无论对剧情的理解、对人物的揣摩和塑造,他们的表演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进步和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更多的拓展和提升。
总之,舞剧《张骞》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主创人员通过坚持不殆的努力,让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高高地立于舞剧的舞台之上,为中国舞剧艺术园地提供了一个独特可感的经验。也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经验的汇成,让中国舞剧事业的百花园愈加馨香扑鼻。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