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举办“千人同唱龙船调”灯歌演唱暨民间演艺大赛。利川市民宗局供图
正月里是新年(咿哟喂),
妹娃儿去拜年(哟喂),
金哪银儿梭,
银哪银儿梭……
每当《龙船调》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当歌手唱到“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时,大家更会高声喊道:“我就来推你嘛!”
数十年来,《龙船调》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大山深处走出,唱响全国,走向世界。《龙船调》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民歌的优美和深情,它的整理、改编和传唱,正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的生动实践。
从《种瓜调》到《龙船调》
鄂西有句俗语,“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从清代起,利川的百姓就兴起“玩灯”。利川灯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友发说,利川灯歌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柏杨坝镇上有位叫谭功朝的落第秀才,弟兄6人平时喜欢打锣鼓、唱山歌、玩彩莲船。他们的锣鼓一响,便吸引四周邻居涌入他家玩耍,于是谭家弟兄组建了一个灯歌表演班子。利川灯歌的第二代传人李祖田又把“玩灯”的道具、演员的衣着以至照明的灯笼,作了较大改进。到清代末年,利川灯歌日益兴盛,花灯有“前八出”“后八出”及“杂灯”等多种。一个灯歌班子出灯时不少于60人,演员们合着打击乐的节奏和乐队的伴唱,围着龙船车灯飞旋起舞,翩跹进退。
《龙船调》便是在利川灯歌中慢慢孕育的,它的原型是利川灯歌表演时所唱的一首叫《种瓜调》的民歌。
1952年9月,从湖北省文工团(队)短期训练班毕业的周叙卿、黄业威响应组织号召,来到成立刚一年多的利川县文化馆,成为专职馆员。他们迅速投身到工作中,积极开展民间文艺调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1955年夏天,利川县文化馆召开文艺汇演筹备会。演出前一天晚上,原柏杨坝农村俱乐部主任丁鸿儒在宿舍门口信口唱起利川灯歌中的《种瓜调》。一名文化馆的干部驻足聆听,感觉有趣,第二天专门将丁鸿儒请到县政府招待所院内的大树下,听他将《种瓜调》唱了一遍又一遍,并记录下初稿。
汇演结束后,周叙卿、黄业威步行几十里山路,来到柏杨坝镇。他们与社员同吃同住,一起“玩灯”,并记录下《种瓜调》等一批利川灯歌。1956年春节,利川举办文艺骨干训练班,周叙卿、黄业威按照传统灯歌的表演方式,将《种瓜调》改编为《龙船舞》。1956年2月,《龙船舞》参加恩施地区第一届民间歌舞文艺汇演,被评为优秀节目。此后,周叙卿、黄业威又对其进一步润色。
一是去掉彩龙船等实物道具,脱离划地为台的表演方式,将《龙船调》变为一首独唱歌曲,使之更易于传唱。歌名由此演变为《龙船曲》,1958年,最终定名《龙船调》。
二是对《种瓜调》主歌歌词进行压缩。将原来的10段歌词压缩为两段,同时将《种瓜调》的“瓜籽才进园”改成“妹娃儿去拜年”,使主歌脱离农事描述,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故事场景。
1958年,《龙船调》列入湖北群众艺术巡回辅导演出团演出节目。1959年,《长江歌声》第一期发表文章,将演出团誉为“民间艺术的鲜花”,盛赞他们在文化建设和普及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特别指出:湖北群众艺术巡回辅导演出团继承了湖北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合唱和女声小合唱《龙船调》等,都有着浓重的湖北乡土气息”。通过演出团的演出,《龙船调》深受观众喜爱,并由此风靡湖北。该团还将《龙船调》唱到了北京,并进行实况录音,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
1959年9月,湖北省举办第一届专业剧团音乐舞蹈汇演,恩施专区歌舞团作开幕式演出,演唱了《龙船调》。
1960年出版的《湖北民歌民乐》唱片中,收录《龙船调》。1962年出版的《湖北民歌二十首》一书,收录《龙船曲》曲谱。
从大山走向世界
《龙船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集中体现了鄂西民歌的鲜明特色。
《龙船调》交替演唱歌曲的主词段与衬词段,使整首歌曲形成两大对比性段落的结构形态。在歌词文本上,《龙船调》通过对妹娃儿拜年、艄公送行的表述和踏青、搭船、过河等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当地青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词分主歌、副歌,主歌部分表现的是男女之爱,副歌部分则体现其活泼、诙谐之情。
1978年后,《龙船调》优美的曲调以及追求爱情的主题,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1980年至1990年间,《龙船调》被国内众多知名歌唱家、歌手演唱或录制唱片、磁带,其中有刘家宜、王洁实和谢莉斯、郁钧剑等。
上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1990年后,众多音乐家在音乐演唱会和电视节目中纷纷选唱《龙船调》。2002年,武汉星海合唱团一行50余人在韩国釜山参加“第二届奥林匹克国际合唱比赛”,演唱的《龙船调》获得银奖。2006年7月,《龙船调》入选中国探月搭载候选曲目。
《龙船调》的保护和传承
2000年后,利川市全力挖掘《龙船调》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进《龙船调》品牌的保护。
2004年,利川市政府斥资100多万元,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报《龙船调》系列商标45类,实行整体注册,授权利川市龙船调民族文化研究会对《龙船调》商标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2009年10月,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和利川市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在利川市举行。
2011年5月,经过利川文化工作者的精心准备,利川灯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作,其传承和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截至今年5月,利川市已公布利川灯歌代表性传承人9人,收集、整理利川灯歌近百首,建立利川灯歌传承基地和传习所3处,完成对利川灯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友发传习歌曲的记录工程。
由于《龙船调》的非凡魅力,文化工作者围绕《龙船调》的进一步创编从未停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小平创作的双人舞《龙船调》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由雷子明作词、方石作曲的《新龙船调》风行一时,成为清江两岸广场舞的标配;由谈焱焱、杨军创作的歌曲《龙船调的家》,由利川市柏杨坝镇主推,已经成为该镇的“镇歌”。
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杨娟认为,《龙船调》婉转悠扬的歌声中,有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和祈祷。其主题有劳动说、爱情说、生育说,还有最重要的一层是和谐说。《龙船调》的意境里,构成多层次的阴阳意象,如天和地、太阳和月亮、山和水、艄公和妹娃儿等。《龙船调》不但歌颂爱情、劳动,也反映了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大主题。
(作者单位:田赤,利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何庆良,湖北省民宗委)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