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国佛教艺术 彰显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俞灵 发布日期:2023-06-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首届福慧(灵山)佛教文 化 艺 术 论 坛 在 江 苏 无 锡 灵 山 举 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 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 海大学等高校宗教文化领域,以及 敦煌研究院、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 所、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山西云冈研究院、河北响堂山石窟 研究院等佛教石窟造像领域和佛 教艺术史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 绕“当代佛教造像、绘画、唐卡等艺 术的现实意义”“丝绸之路佛教艺 术的交流与传播”“佛教造像艺术 的本土化、民族化过程”“古代佛教 艺 术 遗 产 的 保 护 、传 承 与 现 状 研 究”和“佛教艺术遗产保护与传播 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等议题进行研 讨。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挖掘、解 读和探讨佛教艺术尤其是雕绘艺 术的表现形式、内涵和文化价值, 并对佛教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特点 和新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丝路遗珍 西夏梵韵——瓜州东千佛洞壁画(崇信)展”现场。 新华社发

  中国宗教学会名誉会长卓新 平在贺信中指出,佛教文化艺术随 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而成为中 国宗教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并留 下中外文化沟通与交流互动的硕 果与佳话。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 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源自印度 的佛教文化艺术,并使之在中华大 地上繁荣发展、创新升华,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展示出中 国化的艺术特色、文化气质。中国 化的佛教文化艺术不仅为当代中 华文化增光添彩,而且也是积极促 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 力。

  “ 若 要 真 正 认 识 中 国 佛 教 艺 术,便要将其纳入宗教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以 史为镜、知古鉴今,更好地传承弘 扬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北京大学 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认为, 佛教中国化主要包含民族化、地域 化、时代化 3 层涵义,这 3 层涵义鲜 明地体现于灿烂辉煌的中国佛教 文化艺术中。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佛教壁画 艺术代表了西夏和北宋时期的佛教 艺术成就。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文 物局研究员李宏伟认为,东千佛洞 西夏壁画汲取中原、西域、吐蕃等多 种艺术风格于一体,形成具有西夏 特色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东千佛洞 西夏壁画中出现的《玄奘取经图》, 是介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 唐西域记》和《西游记》之间的一个版本,为人们提供了《西游记》成书 之前主要人物原型的形象画面,是 研究《西游记》故事传承演变过程中 不同版本的珍贵实物资料。 佛教绘画是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形象来宣扬佛教的一种宗 教造型艺术。

龙 门 石 窟 卢 舍 那大佛近景头像。 吴艳摄

  《中国宗教》杂志社李 嶷认为,当代佛教绘画的创作主体 已经从寺院向世俗社会发展。以 佛教为主题的很多绘画创作并不 追求其宗教性,而是充满世俗化的 色彩。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传统的佛教绘画形态当然具有艺术魅力, 但是现代形态的佛教绘画由于适 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正逐渐形成潮流。“佛教绘画的‘宗教性’与 ‘艺术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 ‘合-分-合’的历程,我们应该以 更加长远、包容的眼光来看待某个时期的作品。”李嶷说。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从 2006 年 至 今,在我国已经公布的 5 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项目有 123 项,其中,佛教音乐类项目共计 32 项。“总的看来,相较于其他领域, 佛教音乐类非遗具有自己的传承 优势,特别是在寺庙传承的佛教音 乐具有相对稳定性,传承环境也更 为清净。”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文 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都本玲说,目前 也还存在佛教音乐传承人的积极 性 没 有 被 充 分 调 动 起 来 等 问 题 。 应该让非遗的持有者和传承者知 道老谱子、老调子、老乐器背后的 文化意义,增强非遗保护的自主意 识。

  “ 如 何 在‘ 一 带 一 路 ’的 背 景 下 传 承 佛 教 音 乐 ,是 我 们 面 临 的 一大时代课题。”青年作曲家张鹤 以国家级非遗五台山佛教音乐为 例 指 出 ,目 前 可 以 演 奏 五 台 山 佛 教音乐的僧人有 30 余人 ,其中国 家级非遗传承人 2 人、省级非遗传 承人 1 人。“这样的规模还远远不 够 。”张 鹤 表 示 ,受 丝 绸 之 路 佛 教 音 乐 文 化 影 响 的 中 国 佛 教 音 乐 , 应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继续传 承 下 去 。 近 年 来 ,张 鹤 一 直 致 力 于创作佛教音乐,已谱写出《观音 菩 萨 在 心 中》《千 年 一 叹》《云 水 逸》《明月心》等 300 余首佛乐。“我 希 望 在 继 承 传 统 佛 乐 的 同 时 ,更 多 地 开 拓 现 代 佛 乐 ,让 佛 乐 更 好 地延续下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佛像雕造也 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雕塑家夏水涛认为,“艺术当跟随时代,我们要 创造出属于当下时代的佛教造像 艺术。”他指出,佛像的当代性是指 以当下的审美理念塑造佛像,符合 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我们要在 当代佛像艺术中运用国际化的雕 塑语言,让世界各国通过造型艺术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0 年,杭州佛学院在全国率 先成立佛教艺术院,开设佛教传统 壁画和雕塑等艺术门类的课程,至 今已培养众多佛教艺术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我常常提示学生, 中国传统雕塑不仅要塑造形体,还 要体现神韵,即要出彩、出神、出光 芒。”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谢成水说, 近十几年来,各地寺庙更加注意把 佛像塑得“如法”和“传神”,并出现 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如杭州径山 寺,采用保持全原木色彩的木雕表现形式造像,效果非常好。既保持 了木头自然纯朴的色彩,又体现了木雕雕刻艺术的技巧,这就是现代 感。”

  造像艺术在公元 7 世纪伴随着 佛教传入西藏,经过 1300 多年不同 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青 藏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 和艺术流派。“从某个角度说,赤尊 公主进藏时所带的释迦牟尼佛 8 岁 等身像,以及文成公主所带的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几乎成了藏传佛 教造像历史的开始。直到今天,造 像艺术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学僧们学经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和内容, 仍 在 继 续 发 挥 着 弘 扬 佛 法 的 作 用。”中国佛教协会原副秘书长全柏音说,除了寺院以外,造像艺术 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在上千项世界遗产名录中, 有 20 余项石窟遗址 ,近一半在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 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认为,石窟 艺术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石窟艺术又不仅仅是佛教艺术, 也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体现。石窟艺术繁荣昌盛于东亚大地,可以追溯到南亚,溯源于上古埃及,体 现出人类早已形成文化交流的世界体系。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 学学院教授黄崑威以凉州、平城、 洛阳为例,探讨十六国北朝时期佛教的石窟营造,“从北方十六国时 代开始,到南北朝格局形成,再到 最终走向隋唐大一统,这是一个文 化大融合时期,中国佛教在这一时 期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中国 佛教艺术在受到外来影响的基础 上,民族化、本土化进程加速,为隋 唐佛教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盛唐佛教艺术的先声。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