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方寸之大的黄金面具,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证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族》杂志 发布日期:2023-05-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相信大家对于黄金面具应该都不陌生,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都有它的踪影,如埃及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我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和河南郑州商文化遗址的金覆面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这件黄金面具,则有助于我们了解神秘古老的象雄文化。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寺出土的黄金面具。

  古人尤其是王侯贵族的入殓仪式非常讲究,但使用黄金覆面仍然罕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介绍,故如甲木寺黄金面具的功能主要是“美化逝者”。那么,这件在刚出土时差点被当成金灿灿的糖纸片扔掉的黄金面具到底长什么样呢?

  这副面具呈正方形,长4.5厘米、宽4.3厘米、厚0.1厘米,由金片压制而成。正面用红、黑、白三色颜料绘出人物面部,红色线条勾勒出面部轮廓线、上下眼睑、鼻部轮廓、鼻梁、鼻翼等细节,嘴部的轮廓较细,嘴中用白色打底并以黑线条勾画出牙齿。双目为黑色,呈大睁状。下巴上画出3根粗硬胡须,中间一根垂直向下,对称的两根分别先向下后折向两侧。面具周边均匀分布8个小圆孔,用以缝缀在较软质地的材料上。

  阿里地区札达县的曲踏墓地也曾于2009年、2013年先后出土两件黄金面具,它们虽形态各异,但年代应该都在公元1-2世纪的古象雄时期。据文献记载,这个阶段活跃于西藏西部的唯一部族就是象雄,即唐代以来汉文史书中记载的大、小羊同。

  而从地理范围来看,黄金面具主要分布在以象泉河上游为中心的喜马拉雅中、西段地区。象泉河在藏西四大外流河中是年均流量最大的河,该流域内由于海拔较低,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容易形成人类生活的聚居点,进而发展成为地域文化的中心,是象雄国都城穹隆银城所在地。至今,象泉河流域仍是藏西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

  至于这些黄金面具的用途,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李林辉通过对有关古代象雄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墓地用大量动物殉葬的现象分析后认为,黄金面具除美化逝者,还有一定的宗教功能,它与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祭祀习俗密切相关。

  黄金面具虽然遥指神秘的象雄文化,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制作时往往采用丝绸和黄金面具相结合的方式,在周边钻有小圆孔,用以通过丝线固定在其他材料上。尤其是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背面衬有多层丝织物,并残留有打结的系带。

  此外,冠部背面的丝织物还用薄木片加固,通过直径约0.2厘米的系带与丝织物缝制在一起。这种制作方法充分体现了起源于欧亚地区的金属面具传统与我国新疆、中原地区丝绸覆面传统的结合,生动反映了它既与欧亚地区黄金面具为同一丧葬传统背景下的产物,也深受丝绸之路东段我国新疆、中原地区覆面习俗的影响,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痕迹。

  (作者:沈红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4期。)

  


  监制|杨新华

  统筹|康坤全 刘佳

  责编|刘娴

  审核|牛志男

  编辑|金向德 张昀竹

  制作|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