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运·河》剧照。苏州市歌舞剧院供图
由苏州市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舞剧《运·河》,以千年运河、江南水乡、秀美苏州为故事背景,在园林亭台、山塘青石、巷陌烟火、吴侬软语等元素构成的江南意境中,演绎了一段人、船、河交融共生的动人故事,展现了运河文化滋养下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图景。
艺术形象的综合性审美。一部现实题材的舞剧作品,如何选择恰当的舞蹈语汇表现主题,使得舞蹈整体兼有达情与表意的艺术功能,实现舞剧艺术创作的价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艺术形象的确立尤为重要。舞剧《运·河》的导演杨威,曾创作出多个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舞台女性形象,原因之一就在于她擅长用舞蹈语汇呈现凝结于女性形象的综合性审美。
在舞剧《运·河》中,群舞演员的肢体语汇很好地表现了出生成长于运河边的苏州女子所特有的柔美风情,而主人公茉娘的舞蹈动作却通过增加顿挫感来凸显人物性格中的韧性。在整部舞剧中,丰富多变的舞蹈语言使得茉娘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增强了舞剧的艺术观赏性。同时,舞剧的服装道具设计也颇有新意,演员的脚上都穿着定制的船形鞋子。她们在自己小小的“船”上起舞,仿佛运河的船让她们有了不同方向的生命轨迹,而她们也用自己的生命为运河填写了注脚。
从动作动律设计到服装道具安排,正是由于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才使得《运·河》基于艺术形象的综合性审美得以充分展现,作品也逐步向精品工程迈进。
主题意象的分层式呈现。在舞剧《运·河》的舞台呈现上,大运河这一意象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属性,有着三个层次的递进深化。
第一层源于运河以水养人的功能。舞蹈动作设计中用身体动律来表现水的意象,象征在运河文化的滋养下,运河儿女往往颇有几分水的韧性与品格。第二层源自运河作为交通要道,具有运输的实用功能。作品通过船以及船上扯出的长长的线,隐喻运河承载着人们的生计。积年累月的时间、来往穿行的生活轨迹,通过绵长的丝线得以具象化,在增强舞台表演张力的同时,也象征着千百年间运河文化的绵延发展。第三层源自运河作为文化之根,具有传递人文精神的功能。当剧中的茉娘这一角色受到打击从高空坠落时,由人所形成的“运河”一次次稳稳地托起了她,正如运河千百年来护佑一方生命,坚韧无畏的运河精神也融入了运河人乐观从容的生活姿态。
运河孕育生命、承载生活,也见证了无数的相遇与离别。运河的主题意象和文化属性的分层呈现,使得舞剧叙事结构更为清晰,也逐步推进了舞剧叙事戏剧化发展。
舞剧立意的深度化挖掘。为完成宏大主题创作,编导巧妙选取了较为抽象的结构逻辑展开全剧的戏剧构作。这样的叙事使得舞剧的言说方式更加自由流畅,便于突出舞剧的核心立意,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阐释。
《运·河》借茉娘梦内、梦外不同的叙事层次展开推进,将独舞、群舞段落布局与叙事结构做出呼应处理。全剧通过讲述茉娘的情感过往,将主题不断引向纵深。而关于运河与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与意义,创作者也以茉娘的视角,在整部舞剧中不断作出回答。
同时,编导将“船”贯穿全剧,搭建出人、船、运河的逻辑结构框架。在这组关系中,运河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人世间生命来去、悲欢离合发生之地,从而在淙淙如水的岁月中与人共生不息。在这一点上,舞剧《运·河》不仅体现运河人“小我”的情感与命运,更是运河文化与运河精神的艺术投影。
纵观整部剧作,《运·河》讲述了以茉娘为代表的运河人的悲喜人生,淋漓展现南方水乡的温婉柔情,在舞台上描绘出一幅独具气韵的运河长卷。
从《红梅赞》到《文成公主》,从《梅兰芳》到《石榴花开》,作为当代中国舞坛创编的领军人物,杨威以独具现代气息与高度抽象的风格,创作了一部部经典作品。舞剧《运·河》的创作源自她对运河文化及运河精神的深入体悟,这一成果也为当下我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期待更多深刻展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问世,写就绚烂的舞蹈艺术篇章。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