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战友——拉齐尼·巴依卡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吕高排 发布日期:2023-04-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拉齐尼·巴依卡在巡逻途中。王烈摄

  2023年初的一个清晨,我被一个电话惊醒。电话那头是一位远在天山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都尔汗·拉齐尼。一瞬间,她的父亲、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两年前的一幕浮现出来,清晰如昨,仿佛就在眼前。

  2021年1月4日,新年第四天,气温骤降。

  和北京严寒一起袭来的,是拉齐尼牺牲的噩耗。在喀什大学接受培训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为救落入校园人工湖冰窟的一个孩子,英勇牺牲。

  我一页一页地翻阅采访拉齐尼的笔记,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那个头戴塔吉克族特色毡帽、被高原紫外线晒黑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笑容的护边员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愈加清晰,久久挥之不去。

  一个无法践行的约定

  2020年10月20日,北京京西宾馆,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拉齐尼极为引人关注。作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护边员代表,那一天,他的打扮格外帅气:洁白的衬衫,鲜红的领带,黛黑的帽子……而他的肤色,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黝黑黝黑的脸庞,只有额头一小块是皮肤本来的颜色——那是帽子遮挡的效果。他常年巡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将那里的紫外线尽情吸纳。

  为了参加这次盛会,一直勤俭简朴的拉齐尼,破例花了1300元钱,从头到脚换了个遍。从遥远的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出发,骑牦牛、坐汽车、乘飞机,历时整整两天,终于来到首都北京。

  拉齐尼的话很少。采访他时,如果我不找话题,他基本上都是沉默,只有两只明亮的眼睛里透出坚毅与执着。

  拉齐尼捧出那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奖牌,我接过来,感受到了这块奖牌沉甸甸的分量,也理解了拉齐尼的执著追求:“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今天我接过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喀什地区7600多名护边员的。我一定特别珍惜这份荣誉,一辈子保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70多年来,拉齐尼一家三代护边员踏遍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岗,和千千万万爱国爱疆、守边护边的群众一起,筑起“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长城。

  临别时,拉齐尼将我送出门,突然说:“我在培养第四代接班人呢。如果身体好的话,我就这样一直守下去。最后守不动了,也要把接力棒传给儿子,让他继续为国戍边,保卫国家。”

  “你儿子几岁了?”他的话让我不解。

  “10岁。”他一脸严肃。

  我却忍不住笑了,说:“等你和儿子交接班的时候,我要去帕米尔一趟,见证你们四代人的护边故事。”

  拉齐尼非常兴奋,挥出黑黑的右手,狠狠地朝我的手掌击来:“一言为定。”

  可是那份美好的约定,随着一个壮举变成永远的遗憾。

  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战友

  新疆喀什军分区红其拉甫边防连三期士官、通信技师刘宗鑫在帕米尔高原已经干了十几个年头,啥苦都吃过,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是一提拉齐尼,刘宗鑫无框眼镜的后面,瞬间晶莹了。

  “他是英雄!”刘宗鑫说。2001年,刚刚下连的他开始巡边,他骑的牦牛过河时,因为恐惧停止了脚步。队伍已经走出七八百米远了,走在最前面的拉齐尼突然跑回来,脱掉鞋袜,拉着牦牛蹚水向前走。“那时候的水啊,冷得直刺骨髓。他每次巡逻都走在最前面,自己先试一试水深不深,水流急不急,确认安全了,才组织战士一个一个地过去。”

  “最难忘的一次,牦牛踩在水中的石缝里,腿拔不出来,用力过猛,腰断了。这位‘战士’已不能继续同行,拉齐尼和我们真伤心啊,全都流下了眼泪。在边防线,牦牛和战士的作用是一样的,至关重要。拉齐尼给它打针、敷药、喂料,牦牛还是没能站起来。拉齐尼抱着牦牛失声痛哭,这头通人性的白牦牛也流泪了……”

  在多年的巡逻中,“拉齐尼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路上,9头牦牛因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家不要一分钱补偿……”刘宗鑫几度哽咽,几乎讲不下去了。

  拉齐尼是退役士兵,但在全连官兵心中,他仍是战场上可以为自己挡子弹的战友。拉齐尼家的草场离连队只有一公里,夏天,他们全家就在草场附近生活,那也是刘宗鑫和战友们的乐园。喝他烧的奶茶,吃他亲手做的酸奶,看他操起琴杆颀长的萨塔尔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着他的节拍一起轻唱……

  斯人已去,如今战友们再到哪里寻找这样的乐园?

  已经退役两年的裴涛,现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养羊专业户,从2010年当兵,到2019年12月退役,他始终和拉齐尼在一起。“比战友还亲”“像父亲一样”,裴涛说,“牦牛怎么骑、巡边路上哪里有陷阱、如何节省体力、遇到暴风雪怎么办……他从不嫌烦,一茬接一茬地教。”

  “拉齐尼救的人,都数不清。一次,巡逻队伍在铁干里克遭遇山体滑坡,山上不停地有碎石块滑落,拉齐尼只身前往悬崖峭壁探路。突然,一块石头砸在他额头上,鲜血直流,我们劝他返回,他摆摆手,强忍剧痛,继续探路。两个多小时后,他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安全的石壁路,才让大家通过。”

  “我的命也是拉齐尼给的。”裴涛接着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2011年11月,拉齐尼像往常一样,带着官兵们在山高路险的“死亡之谷”吾甫浪沟巡逻。天气骤变,鹅毛般的大雪把牦牛都埋没了。裴涛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战士们赶紧前去救援。周围的冰雪还在垮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高喊一声:“大家都不要动。”他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裴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我得救了,拉齐尼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我们赶紧将他送到县医院,急救了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还有一次,我骑的牦牛突然失控,拉齐尼为了稳住牦牛,摔进冰河中,被冲走十几米远……”裴涛给我讲着拉齐尼的故事,说着说着,他闭上双眼,一颗泪珠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一个接力戍边的家族

  拉齐尼·巴依卡家里有一间陈列室。房间不大,里面存放着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还有早年巡边用过的望远镜、水壶、马鞍等。拉齐尼牺牲后,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经常来擦拭儿子的照片。

  拉齐尼一家世代居住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和其他村落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远处,是皑皑的雪山,是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边防线。这里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边境线长达800多公里,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7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

  “我年轻的时候,长年累月在外巡边,拉齐尼主要由他妈妈带大。”巴依卡说起儿子拉齐尼和巡边,话多了起来。他给我讲述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拉齐尼的爷爷——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巡边。每次,他们带上三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开始漫漫征程。馕在路上是干粮,水在山沟里随处都有。到了界碑处,大家用水泥修补损坏的地方,用油漆刷新,还要描字,尔后敬礼、宣誓。

  “我爸爸巡边了23年,1972年,他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就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走了36年。”巴依卡轻描淡写地说着。实际上,这位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双拥模范个人”的老人,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有一次遭遇山体滑坡,一块山石砸中他的头,他当场昏了过去。经过紧急抢救和治疗,他才苏醒过来。

  拉齐尼是巴依卡的骄傲:“拉齐尼团结友善、乐于助人、勤奋进取。他从小就喜欢帮助别人,谁家的牦牛丢了,他就主动去找,看见年纪大的老人提水,他就跑过去帮忙。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邻居发现羊被狼叼走了,过来找我帮忙寻找,拉齐尼非要跟我一起去,那时候他才13岁。”

  “后来,村干部每晚都带着村民在村子里打着手电巡逻。拉齐尼对我说,‘爸,您身体不好,晚上太冷,我跟着村干部去’。他从没在我面前喊过怕、叫过累。”

  “拉齐尼年纪大了点,我就带他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帮助官兵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平日里也常给他讲巡边路上的事。拉齐尼后来有了当兵的想法。2001年12月,拉齐尼如愿参军。在部队,他的军事训练成绩突出,一直保持在连队前三名。他当兵的地方离家并不远,却从来没有请假回过家,直到退役……”

  “拉齐尼生前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也去当兵,去保卫祖国。我的责任就是教育好我的孙子孙女,把儿子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让他们长大成人,成为像他爸爸那样的人……”老人喃喃自语。

  蓝天、白云、雪山、牦牛……在帕米尔这片高原净土之上,拉齐尼纯洁而来,高尚而归。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