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3-04-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

“和而不同”, 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法师作为连续8届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宗教分论坛的对话嘉宾,主张佛法的弘扬应与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切优秀文化统一起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与创造当下美好生活统一起来。南海佛学院新媒体供图

  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五千年不断、始终保持强有力活力,并在当今世界仍然拥有勃勃朝气的文明。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和而不同”的文明观。

  可以说,“和而不同”早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

  “和而不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平等、一种包容。

  “和而不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

  “和而不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升华,最后形成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

  我的家乡湖北襄阳,左边是佛教圣地大洪山,右边是道教圣地武当山,尤其是武当山紫霄宫代表儒、释、道三教合一。从海纳百川的大唐盛世,到包容开放的中国式现代化盛世,都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和而不同”的文明观。

  博鳌宗教分论坛从2015年创办迄今,来自全球各大宗教的代表、跨宗教领域的获诺贝尔奖科学家、国学大家、传媒大咖等数十位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相聚一起,共谋和谐发展之道,共商如何破解“时代之问”,共探人类文明共同价值。

  连续举办7届的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从一开始参会的8个国家与地区,扩展到如今18个国家与地区,交流合作从宗教扩展到文化、教育、公益慈善、卫生防疫等多层面、多领域,无不得益于“和而不同”的理念。

  当今之时,百年变局风云激荡、地区局势复杂多变、经济复苏依然坎坷,世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充满不确定性。越是在不确定的世界,越是需要和而不同、众缘和合,越是需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可以说,“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衰的精髓所在,是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也是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德国道教协会会长刘诚勇:

只有和谐才能共生

  德国道教协会会长刘诚勇是一位地道的德国人,早年在中国出家入道,数十年来在欧洲孜孜不倦地弘道。他创立了德国第一道观“遇真观”,还创立了德国第一家老子学院。南海佛学院新媒体供图

  我少年时身体比较虚弱,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接触到道教文化,并在武当山拜师入教。

  100年前,已经有了德语版的《道德经》。我小的时候看《道德经》,百看不厌,但即使看了二三十年觉得还是没有理解其中的奥义。从《道德经》里,我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一句话。《道德经》等道家经典中体现的淡泊包容能超越地域、种族、国家,让所有人的心灵都得到滋养。东西方文化相异,但道教中的养生、静心等理念在德国乃至欧洲都很受欢迎。

  我同时也发现,武当功夫与其他武功不一样,修炼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人争斗,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外合一、形神合一,最后达到“天人和合”的境界。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只有和谐才能共生。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宗教和平组织秘书长埃利亚斯·什奇特诺奇:

宗教对话,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

  来自秘鲁的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宗教和平组织(“拉美宗和”)秘书长埃利亚斯·什奇特诺奇说,虽然南美洲和中国相隔遥远,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世界和平与宗教和合。南海佛学院新媒体供图

  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宗教,但是我希望世界宗教和平的愿望能够更加发扬光大,将世界和平、宗教和平的理念一起传播下去。

  此次宗教分论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和平”。“和平”要求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并且互相学习。

  秘鲁与中国都是文明古国,都是宗教包容多元的国家,相互学习借鉴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我希望将拉美人民的文明与大家一起分享。相信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

  虽然南美洲和中国相隔遥远,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世界和平与宗教和合,希望有更多像博鳌宗教分论坛这样的平台,让各国文明及各大宗教交流互鉴、和谐发展。这也符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前不久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精神。


蒙古国乌兰巴托善妙寺方丈乃尔贵·赛布彦:

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了解和借鉴

  蒙古国乌兰巴托善妙寺方丈乃尔贵·赛布彦认为,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了解和借鉴。南海佛学院新媒体供图

  佛教在不同时期对蒙古国的文化繁荣产生巨大影响。

  蒙古国人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信奉佛教,这与其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都应当在生活中养成断恶行善的良好习惯。当今蒙古国的年轻人积极广泛参与到佛教文化交流之中,为社会福祉和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蒙中两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与频繁。我代表蒙古国连续6届出席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南海佛学院还帮助蒙古国培养很多优秀僧人,这些僧人目前在蒙古国的宗教领域有很多建树。

《中国民族报》(2023年4月4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