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州文联共同举办的“大理散文作家群”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大理州原州委书记顾伯平,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散文家高洪波等出席会议。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胡性能、云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李朝德、大理州文联主席汤培德,石一宁、何向阳、张清华、刘大先等文学评论家、作家,分别为大理散文作家群纳张元、杨泽文、李智红等12人的散文集进行了面对面的评点。
3月21日,“大理散文作家群”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王晋军摄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诗和远方,人民群众向来崇文尚教、诗书传家。新中国成立后,大理的文学创作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特别是以散文创作见长,其散文作家群分布广泛,有着良好群众基础。此次的12位代表作家涵盖汉、白、彝、傈僳、回等多个民族,既有“60后”“70后”,也有“有80后”,层次分明,梯度明显。更让人欣喜的是,12位代表作家中有6人是在基层一线工作。近年来,大理散文作家群注重精品打造,涌现出一系列优秀作家和作品,如纳张元的《彝山纪事》荣获第八届“湄公河文学奖”、李达伟的《大河》荣获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左中美的《安宁大地》荣获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等。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此次专门给由云南省、州两级精心推荐的12位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组织召开作品研讨会,就是在向为人民、为时代、为历史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基层作者表示最大支持和崇高敬意。壮丽的新时代正在呼唤能够感应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高度的伟大作品,波澜壮阔的神州巨变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生活图景和丰厚写作资源。我们看到,“大理散文作家群”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让散文作品真正成为凝聚人、温暖人、鼓舞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研讨会气氛热烈,大家发言踊跃。《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石一宁谈到,“大理12位作家的12部散文集,让我很是惊喜。这些作品虽风格不一,却都同样充盈着苍山洱海所钟毓的秀气灵韵。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家们对家乡大理的热爱,对家乡大理的山光水色和人间烟火的深情。而在散文的艺术表现上,则是各具千秋,纷呈异彩”。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周振华说,“参加过很多次作品研讨会,像今天这种‘一对一的形式’,印象里还是第一次,感觉很有新意。效果也应该如人所意”。《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必胜在发言中感慨,“大理是名城,其风景人文在云南,在中国,以至全世界,是人们心中的优美胜地,旅游胜地。读《漫行大理》,情到深处意纵横,写好知名度很高的大理,一要熟悉,二要深情,这两点恰是本书所长,也是作者的功夫”。
与会专家学者特别强调,大理散文作家群呈现出强烈的探索性和思想性。散文是创作人数最多、表现方式最灵活、演变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大理12位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积极尝试探索,丰富表达形态。如杨泽文在读山读水读书中,时常从生态角度表达回望乡野的不安,体现一个作家的深刻思索;李达伟用冷峻思考关注旧城在发展过程中的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同时积极探索以丰富多元的语言、叙事和行文形式来表现、诠释散文;北雁用脚步丈量洱海,熔叙事、抒情、议论、评史、寻古、记今为一炉,让洱海村落带上行走者的思想和体温;忆苏围绕巍山古城,在四季更替中抒写自然、草木、天时、大地,在绵长时光里留下思想者感知;疏雨从巍山的戏曲舞台出发,延展文化记忆,抒写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的百味人生;吉海珍把“出生地”无限扩大,用诗性语言展现血脉里流淌的情感;李维丽则将小城与生活融合,在清淡气息中带给人温暖、感动。其间,蕴涵着大理作家在散文艺术上的多重演绎和探讨。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大理散文作家群在长期创作中风格逐渐趋于明显,成果不断成熟涌现,作品数量逐日增多,可喜可贺。当然也还存在诸如作家视野狭窄、眼界不宽、创作领域和题材过于集中和雷同、有高原缺高峰等一些短板,特别是有时“母土”意识过于凸显,这些问题需要大理散文作家群静下心来思考,加强学习探讨,在今后的实践中去寻求新的突破。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寄语大理散文作家群:好作品非一日而成,真正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与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密不可分,需要作家沉下身子,吃得了苦涩,耐得住寂寞,严谨创作、精心打磨、千锤百炼。文学事业的繁荣,与文联、作协等职能部门的重视有很大关系,作家群体的壮大,需要职能部门更多地去予以关切帮助,提供成长平台,希望大理积极运用好散文这张牌,切实做好整体推介、服务工作,多向省级和国家级知名报刊推荐作家、作品,多给予他们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让好作家好作品层出不断,多多涌现,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研讨会上,还举行了中国散文学会授予大理州“中国散文之乡”牌匾仪式。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