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服饰文化】腰间风采:从蹀躞带到忠孝带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雯郁 发布日期:2024-11-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服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服饰一部分的腰带也应运而生。古代腰带的种类和形制丰富多样,不仅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内涵。

  千年腰带与饰物

  商周时期,腰带多用丝帛制成,被称为“大带”“绅带”,通常用于冕服穿戴中。佩戴时,将大带围腰间一周后,将多余的带子在腰前部位作系结处理,系结后的多余部分自然下垂,被称作“绅”。这个“绅”字除了指围束衣服的大带,还被延伸为指代用大带围束衣服的人。能用上“绅”的人,自然身份高贵,于是后来“乡绅”“士绅”等词也应运而生。大带虽然华美,却不适合系挂配饰,这一时期,围在衣服前面、用以蔽护膝盖的服饰配件蔽膝和象征身份的玉佩等需要另外系在革带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各民族杂居,服饰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服饰文化。腰带从长条状变成了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的蹀躞带。蹀躞带源于我国古代西域地区的粟特人,他们因过着游牧生活,形成了在腰带上悬挂小件器物、便于取用的生活习惯。这种腰带带身为革带,带面上镶有方形带板,每个带板下有圆环,圆环上垂系短丝带,这短丝带便被称为“蹀躞”。

  蹀躞带随着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隋唐时期十分盛行。隋文帝确立了腰带上铜鱼符的佩戴规制,唐朝沿袭下去并衍生出“蹀躞七事”的制度。据《新唐书》记载:“武官五品以上则佩钻鲽(即蹀躞)七事,有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七件。”而当时的西北游牧民族出于生活需要,腰间挂佩的多为具有实用功能的配饰品,如刀、针筒、耳挖、剔牙、镊子等,统称为“事件”。

  唐初的开国功臣李靖曾受赐十三环玉带,韦端符的《卫公故物记》记录了与玉带相配的几件物品:一支笔、两面镜子、一大一小两件礼器、两个算袋。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蹀躞带的常见挂佩物也有记载,如弓、剑、手巾、香囊、磨刀石等。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发掘的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玉銙丝鞓蹀躞带,让我们一窥千年前腰带的模样。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出土的玉銙丝鞓蹀躞带。

  明代,腰带已发展至成熟。明朝皇帝通常选用玉带作为常服腰带,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龙纹玉带只有皇帝可以佩戴。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仁宗朱高炽像轴中可以看到:仁宗眼神温和,面带微笑,头戴翼善冠,着团龙服,腰围玉带,足蹬粉底靴,正襟危坐。

  清代沿袭了隋唐及明代对于“事件”的使用,并将这些小型配饰称为“活计”。一条腰带上一般悬挂有荷包、扇套、眼镜套、表套、刀套、扳指套、名片夹等十几件配饰,华丽的挂饰彰显出佩戴者的财力和身份地位。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佩戴蹀躞带。

  腰带与礼制

  明清时期对于服饰穿戴有十分严格的等级区分,《清史稿》中对帝王百官的腰带形制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述。清朝帝王百官的腰带主要有朝带、吉服带、行带、忠孝带等。这些不同场合使用的腰带,还可通过不同的色调和宝石装饰来区别官员的不同等级。

  顾名思义,朝带就是朝服上所系腰带,为皇帝和文武百官参加朝会时所用。

  吉服带是指参加婚、丧、嫁、娶等礼仪场合时穿吉服所配腰带。吉服带一般以皮革为主体,外包丝帛,并镶各色珠宝于其上。《清史稿·舆服志二》载:“皇帝吉服带,用明黄色,镂金版四,方圆惟便,衔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中约金结如版饰。”

  行带是指出行穿着便服时所系腰带。清代皇帝穿行袍或行褂所系腰带称为行带,为明黄色,左右佩系红香牛皮带,上面饰有小环,金花纹,可有佩帉、囊等各种小饰物。

  忠孝带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腰带,亦称忠孝帕、佩帉、风带。忠孝带是清代官吏行装所佩之带,一般用白色布帛制作。清代徐柯在《清稗类钞》“服饰”中写道:“忠孝带,一曰风带,又曰佩帉。视常用之带,微阔而短,素巾亦曰手巾,行装必佩之。凡随扈仓猝有突仪卫者,无绳索,则以此缚之,盖备不虞之用耳。或曰:如以获罪赐尽。仓猝无帛,则以此带代之。故曰忠孝。”清末民初夏仁虎的《旧京琐记》卷五记载:“佩帉,满人谓之荷包手巾,汉人名之忠孝带,俗传荷包贮毒药,而带备自缢,故亦无考。”从“忠孝带”这一名称及作用中,我们能感受到儒家文化对于清朝统治者的影响。

  腰带,从商周时期的冕服大带,到魏晋传入的蹀躞带,再到清代充满了儒家孝悌观的忠孝带,在文化礼俗的浸润下体现出不同朝代的文化礼制观念,同时也可从中发现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文化互鉴融合后的服饰变化趋势。

榆林窟第39窟回鹘供养人的腰带上有许多配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