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果果糖大拐弯。泽玉摄
驱车行驶在西藏林芝边境,但见一座座充满藏式风情的村寨散落分布;停车驻足,便能被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欢声笑语感染。
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无数的传奇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凡到墨脱,80K路段只是人们漫长旅途中的一个休憩点,驻足后就会发现这里独有的人文风景。贡日小康示范村地处80K路段,村子与繁华不沾边,但让人感到秀于内而表于外的独特气质。村中沿街的石头上、灯杆上、房屋的侧墙上,随处可见一抹抹“中国红”,太阳、月亮、莲花等图样,装点着村民们的住宅。
村民介绍说,这里居住的多是达木村珞巴族人家。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从传统居住地搬迁到80K路段的贡日村,组成了新的集体。2015年,贡日村建成了民俗文化活动广场,完善了村里的给排水、亮化等系统,对村道进行了硬化,将新家园营造得温馨亮丽。村民们依靠养殖业、藏药材、茶叶种植等,早已脱贫致富,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889万元,人均纯收入16800元。
徜徉在村居间,“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样的感触不由冒了出来——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丰实相得益彰,将这山水间的日子映衬得有滋有味。
雅鲁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弯是到墨脱必看的大自然奇观。果果塘大拐弯位于墨脱县德兴乡,距离墨脱县城约12公里。在这里,可见奔涌而来的雅鲁藏布江水如蛇形般突然转向,峡谷间云雾缭绕,繁茂的植被掩映在云雾之间,美不胜收。沿着果果塘大拐弯往南走两三公里,经过一片茶田后便可俯瞰荷扎村的全景。
2014年,荷扎村开始建农家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早已在这里扎下了根。2018年,在旅游、高标准农田改造以及养殖等项目的带动下,荷扎村实现了全村脱贫。
走进荷扎村,还没有从上百亩的茶田景观带给人的冲击中缓过劲来,又被村里的文化长廊吸引。文化长廊的设计和用材都与整个村子的风格相协调,若不是有玻璃阻隔,有说明标牌立于展示的器物前,会让人恍然觉得就是农事归来的村民随手将干活的家伙式撂在了这里。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云东带着我们在村里溜达了一大圈。云东说,他要考察一下村里的产业,想想怎么将家乡的产品推出去,扩大村子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来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云东身上透出一股子自信劲,俨然是见过世面的。他上了大学回来创业,目的是建设自己的家乡。他说:“毕竟我们读过大学,会有些不一样。”
云东的表姐贡阿嫁了一个四川人,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开民宿、做茶叶生意,贡阿都是一把好手,她的爱人老谭则外出干木工活,贡阿夸赞自己的老公“又勤快又顾家”。贡阿家的老二次旺加措参加过村里的自媒体培训,是一个很“潮”的青年。积极接受外界信息的荷扎村青年,期待能够享受数字化时代的红利。次旺加措很认真地和我们深入分析村里哪些传统要保留,哪些要摒弃。和云东一样,次旺加措也总琢磨着如何创业,如何让村子更有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8月,和墨脱其他村子一样,荷扎村也随处可见果实累累的芭蕉树、芒果树,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而怎么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是年轻一代热衷的话题了。云东说,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告诉我们,村民现在烧柴火都不会砍伐整棵树木了,政府有规章,村民也相互监督,大家都是烧修剪树木留下的枝丫,或捡拾柴火,说起环保话题,村民们总会笑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还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扎西达娃,听说我们想去看看背崩乡的老巴登村,开着一辆越野车就领我们往山里走。巴登村是一个门巴族聚居村落,已完成了移民搬迁。扎西达娃说,那里是他的老家,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老村,当时得知要搬迁,大家都舍不得,老人们还掉下了眼泪。但大家知道政府是想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于是积极配合。而今,老村子也被保留了下来,念旧的老人偶尔也会回去住上几天,扎西达娃期待着能把老村子开发成一个旅游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他们门巴族的文化。
在搬迁的新村中,我们见到了扎西达娃的家人。姨夫白玛看起来很是干练,这位已年过半百的门巴汉子年轻时是背夫,在墨脱不通公路的时候,进出的物资就是靠人力一点点背进来。在我们眼里,墨脱重重叠叠的山峦,总是意化出山河壮丽的诗词,而当背夫的白玛就盼着有如哈达般蜿蜒的公路能修到他们村寨。在背夫生涯中,白玛深深体验过交通不便、行路艰险的苦难,雪崩、泥石流、猛兽、蚂蟥,哪一样都是拦路虎。
为使天堑变通途,自1961年,政府就开始踏勘墨脱公路线路;1975到1981年这6年中,因山势太险,再加上大规模泥石流暴发,只是粗通了100多公里公路,而为修这100多公里的路牺牲了34人。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墨脱公路工程不断推进。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总投资近16亿元的墨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让全县1.2万多人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墨脱作为最后通公路的县正式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版图。
如白玛所愿,这条路已经成为一条生态路、致富路。
如今,白玛一家人搬进了新家,孩子也大学毕业了,家中小有产业,想去哪儿,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儿,日子过得滋润得很。正是收获的季节,白玛家院中晾晒的是新收的大米,产量不高但图的就是新鲜,所以也就是自己家吃。
透过晒谷场的院墙,可以看到白玛家整洁的内院。在白玛家小坐,追忆往昔,再看看当下,我理解的“乡村振兴”这个常见诸媒体的词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内涵、外延中都包含有一群为生活孜孜不倦而努力的人。
8月,沿着边境线我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小村庄,遇到了携妻带子开餐馆的重庆人,也遇到了骄傲地自我介绍说自己叫“红星”的门巴族老人,还寻访了能说唱始祖故事的门巴族、珞巴族老者。行走在一座座村寨中,我们看到了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化乡村——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
想到“中国式现代化”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林芝壮丽的山河,是大山大河滋养下的一张张笑颜。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