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蛋壳黑陶杯
年 代:距今约5000年(屈家岭文化晚期)
体 量:口径9.9厘米,高18.9厘米
出土地点:河南省淅川县黄楝树龙山岗遗址
收藏单位:河南博物院
这只陶杯薄如蛋壳,所采用的快轮制陶技术是5000多年前手工业领域的一次重要的新技术革命,不仅造就了中华文明制陶艺术的巅峰时刻,也成为整个人类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技术领域的一个“神话”。
5000年前人类手工艺的千古绝唱
一只薄如蛋壳的陶杯!薄,薄到什么程度?
“0.2毫米的精致!”中央电视台“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在介绍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蛋壳杯时,发出这样的惊叹。“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这是世界考古界对龙山时期黑陶杯的赞誉。
▲“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对龙山蛋壳黑陶杯的介绍。(图片来源:央视网视频截图)
但事实上,考古成果很快便刷新了关于中国蛋壳黑陶的历史上限。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蛋壳黑陶,将这种独步千古的工艺,又向前推了1000年左右。
▲屈家岭文化遗址。(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龙山岗遗址工地全景。(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屈家岭文化带盖陶杯。(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屈家岭文化陶罐。(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本篇章讲述的这一只造型质朴但工艺精美的蛋壳黑陶杯,正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的代表作,它比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更早达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手工艺的巅峰极顶,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新石器时代的一场技术革命
陶器的发明,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大自然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器物,这种器物的出现开启了人类一个新时代的起点,这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开端。也就是说,陶器的发明为文明划出了一条界线,此前是旧石器时代,那是一个只能利用天然物的时代,如石头,骨头,木头;而新石器时代到来之后,人类开始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创造器物。
▲玉蟾岩遗址蛤蟆洞遗存出土陶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世界范围的考古发现中,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是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存。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1.3—2.1万年的陶片,这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陶片遗存。到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进入晚期发展阶段,在中国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屈家岭地区,横空出世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制品——一种胎壁极薄的陶器——蛋壳陶,这种让人惊叹的工艺水平,无疑开启了一场手工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
屈家岭文化,是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屈家岭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300——4600年。根据考古发现,屈家岭早期遗址中便已经出现这种以胎薄、对称为特征的蛋壳黑陶,到屈家岭文化晚期得到普遍使用。屈家岭所发动的手工业新技术革命,使江汉地区在中华文化多元起源的璀璨星空中,发出了异常夺目的光芒。本篇章讲述的这一只蛋壳黑陶杯,发现于河南淅川县龙山岗遗址,正是屈家岭文化中“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之一。
“神话”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这是最早发现蛋壳黑陶杯的考古学家的赞叹和总结。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精美黑衣蛋壳陶,其胎仅厚0.1厘米至0.2厘米。而最轻的一件蛋壳陶发现于龙山文化,仅10克左右。既便今天的工艺技术,要达到这样极致的薄和轻,依然很难企及。那么,5000年前的中华先民是怎样做到的?
考古鉴定表明,蛋壳陶工艺的实现,缘于快轮制陶的发明及使用。快轮制陶技术是一种利用物体快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惯性力来塑造型体的制陶工艺。其大致操作方法为:将泥胎置于轮盘的中央位置,快速旋转轮盘,利用其产生的离心力和惯性,用手提拉出各种不同的造型。但在高速的旋转中,如此薄壁的陶胎非常容易破碎,薄胎成型,堪称当时世界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
▲大溪文化红陶杯。(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大溪文化陶曲腹杯。(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然而屈家岭的快轮制陶技术,显然并非一时或一人之功,而是深刻体现着中华文明在多元起源过程中,不同区系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轨迹。据考古发掘显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其年代距今约6400年—5300年,是一个以红陶文化为特征的古人类遗存,在其晚期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便已经出现使用快轮制陶技术的痕迹。屈家岭文化很好地继承了大溪文化的先进制陶技术,并将它逐渐发展成熟;到屈家岭文化晚期阶段,臻于完善的快轮制陶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普遍应用,影响范围不断增大,进而传播到长江下游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将之推向新的高潮,出现了以高柄杯为造型特征的蛋壳陶,不仅成就了中华文明史制陶艺术的巅峰时刻,也成为整个人类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技术领域的一个“神话”。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图片来源:考古中国网)
(文章编自: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近年来主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民族文物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等课题,提出“中国博物馆人类学”学科建设构想并构建研究平台,引进并主编“博物馆人类学经典译丛”;始创“中国民族志电影双年展”与“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系列工程;牵头策划组织《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传统@现代》等精品展览;出版《中国民族与宗教》《边缘叙事》等专著。
周玉州,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2018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具有美术史学和民族史学等多学科交叉学术背景,目前主要从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及相关展陈研究工作。
监制|顾群 杨新华
统筹|刘佳 康坤全
采写|郑茜 周玉州
制作|寇佳羽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