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中的舞蹈美
来源:中国民族报 康可可 发布日期:2023-02-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蹈《黎家织女》剧照。黄业忠摄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演艺集团联合主办的“2022年全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作品汇演(中南片区)”,今年1月以视频方式展播。代表海南省参演的八部舞蹈作品,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舞蹈语言,描绘海南青山绿水之美好,述说民族风情之淳厚,尽显劳动美、生态美和民俗美,为观众带来一场椰风海韵中的舞蹈盛宴。

  欢畅热烈的劳动美

  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使劳动自身,即劳动过程、劳动环境、劳动工具、劳动场面、劳动成果以及劳动者成为审美对象,劳动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内容。此次入围的海南舞蹈作品充分体现创作者对劳动人民日常劳作及生活动态的捕捉和提炼,丰富了海南黎族、苗族舞蹈语言的宝库。

  在琼台师范学院的《绣》、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的《黎家织女》、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日出日落》三部作品中,劳作动态经过“舞蹈化”处理后,既保持日常生活的鲜活感,又具备舞蹈形象的新颖感,使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劳动热潮,感悟到海南这片热土上各族群众勤劳、踏实的生活态度。

  海南师范大学的《山变,水变,情不变》是八部作品中唯一的叙事性舞蹈作品,作品取材于该校发起的一个乡村振兴项目,讲述了一位黎族女大学生学成后回到大山、参与乡村建设的故事。该作品以劳作场面为背景,展现插秧、收割、舂米等农耕场面,其间对黎族典型生产工具舂米杵的灵活运用,烘托出浓郁的黎家劳作氛围。作品通过建构不同的舞台空间,不仅丰富了舞蹈画面,也更有力地传达人物情感。另外,编创者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巧妙的时空切换,外化主人公返乡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投身家乡建设的激情。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

  生态是海南的本色,绿色是海南的底色。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的《黎风轻语》,在舒柔的节奏中,缓缓展开了极富黎族风情的画卷。黎族少女时而低声喃语,时而玩闹嬉戏,亦诗亦画,让观众浮想联翩,萌发珍爱和保护美丽海岛的心愿。

  火对黎族先民具有特殊的意义,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大学的双人舞《燚》,将一对相亲相爱的黎族青年幻化成“火”这一意象,闪转腾挪间,舞者如同跳跃的火苗,空中的托举造型犹如燃烧的火焰。作品借火喻人,以物言情,讴歌大自然的美好、爱情的伟大。难能可贵的是,该作品的编排和表演者均是海南大学2019级在读本科生,他们以火为题材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青年眼光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热爱。

  古老质朴的民俗美

  海南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钱铃舞是流传于海南黎族聚居区的民间娱乐性舞蹈,以钱铃棍为道具,两端各系一串铜钱,寓意山兰稻丰收;舞者摇动钱铃棍,铜钱相撞清脆作响,象征着生活富裕。海口经济学院的独舞《日月》即借用钱铃舞这一形式展开演绎。作品中,黎语哼唱给人以悠远神秘之感,丰富的钱铃打法与哼唱的节奏相得益彰:慢唱慢打,紧打慢唱,快唱快打,紧打快唱。黎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将舞蹈推向高潮,与米仓中飞泻而出的山兰米相映,烘托出黎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黎鼓在黎族人民的祭祀、庆祝等重大仪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黎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昌江黎族自治县舞蹈家协会的《黎赞》围绕黎鼓展开,带来浑厚质朴的听觉震撼和视觉冲击,凸显了黎鼓的文化符号特质。舞蹈特意设计了一只红色的鼓,用编导的话说:“它代表的是我们黎族人民前进的方向。在党的带领下,我们黎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纵观八部舞蹈作品,编创者以黎锦苗绣、黎鼓钱铃、黎技取火等体现海南传统文化,用舂米采茶、播种插秧描绘美好现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音乐的选取上也别具匠心,通过黎语哼唱、黎族竹木器乐等,使作品更加贴近原生态的海南民间艺术形态。不论是直抒胸臆的直接表现,还是含蓄抽象的间接表达,海南的舞者都在歌颂这座富饶而美丽的海岛,舞出当代海南发展新风采。

  (作者系海南大学副教授、舞蹈系主任,海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