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藏族花灯舞。
兔年新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位于川西北的松潘古城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舞龙、舞狮、耍花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欣赏,其乐融融。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多民族聚居区,生活着藏、羌、回、汉等民族,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人文风俗熠熠生辉。花灯是松潘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展现松潘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松潘花灯舞始于清代,主要以松潘的小调、曲子伴唱,保持原始古朴的风格。花灯种类丰富,做工精美。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松潘各族群众不断将民族文化融入花灯舞,形成了今天的藏、羌、回、汉等民族花灯舞。花灯舞已成为松潘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载体。
2019年9月,松潘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共1万多人同跳花灯舞,创下世界纪录,并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官颁发的“海拔最高的花灯舞展演活动——中国松潘松州古城万人同跳民族花灯舞”纪录证书。
在松潘,藏、羌、回、汉等民族花灯舞各具特色。藏族花灯舞主要以藏族民间歌曲或锅庄舞曲伴唱,并在耍花灯的动作中融入锅庄等藏族舞蹈元素,集歌、舞、乐、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藏族花灯舞大多在晚上表演,花灯内点上烛火,表演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鼓钹的伴奏中且歌且舞,光色交错中花影浮动,看上去如梦似幻。
回族和汉族的花灯舞表演比较相近,一般男女成对,主要用松潘传统的民间歌曲或小调伴唱,如《观灯》《采花》《交情》《南桥汲水》等。回族和汉族的花灯做得相对轻巧,如此就能舞得更加繁复而洒脱,脚上踏步、行进、跑步、穿花步、秧歌步,手上摇、抖、举、转,加上套链和叠链等队形变换,让人神驰目眩。
羌族花灯舞起步较晚,舞蹈中融入羌族妮莎古歌和锅庄等元素,为松潘绚丽的花灯文化再添风采。
花灯舞固然好看,花灯的制作却更显手艺。花灯都是一对成双,主要由花板、灯笼和花朵三部分构成,各个民族的花灯制作大体上一样,只是细节各有不同。
花灯舞最考验一个人的手劲,所以花灯的轻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发挥。做花板的时候,先选两块上好的杉木板用刨子推薄,然后两头锯成船桨的形状,中间的握柄根据个人手掌的大小决定粗细,以能牢牢握住为宜。花板做好后需要在四角合适的位置打孔,一是用来固定灯笼,二是用来插放置花束的竹管。因为花灯舞有时在晚上表演,所以从前是在花板的中间钉一圈小钉子,用来固定煤油灯,后来照明改用蜡烛,如今灯笼里放置LED灯,更加明亮、安全。为了好看,有的人还会把花板涂成红色,或者画上花花绿绿的花边图形。
灯笼的制作难,也最显人手艺。藏族花灯的灯笼有六面棱形和四方形两种,一般用细木条扎成。回族和汉族的灯笼多是花瓣形,用铁丝或者细竹篾扎成。灯笼的大小根据花板的尺寸确定,之后便是制作灯笼的骨架。骨架扎好后,除了上下两个面,剩下的全部用白纸糊起来。藏族的灯笼大多会在上面贴吉祥八宝、四瑞兽等传统吉祥图案,灯笼的棱上还会用五色彩纸剪成的穗条做装饰。汉族和回族的灯笼也有在上面直接作画的,花鸟山水,不一而足。所以说,扎花灯的人手巧,他们还要懂得剪纸和绘画。
最后是做花朵。皱纹纸容易定型,而且看上去逼真,所以花朵一般都是用彩色的皱纹纸做成。彩花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的是把皱纹纸剪成方形,四五张叠起来折成褶子,中间用线绑起来,然后一层一层拉开,展成花朵的模样。还有的把皱纹纸一张张剪成四瓣形,每一瓣都用筷子或者圆木条裹一裹打成卷儿,然后把几层“花瓣”用绑着黄色“花蕊”的针线穿起来。扎纸花也是各凭手艺,各显神通。有的手艺人不只会扎简单的牡丹花,还会做百合、菊花等。花茎以前用剖细的竹篾,后来用钢丝或者铁丝,再在花茎上用皱纹纸贴上绿色的“叶子”即可。如今,很多人在做花灯的时候,会去商店里买塑料花或者绸子花,虽然方便好看,也不怕日晒雨淋,但总觉少了些自己制作的乐趣。
花板、灯笼和花朵做好后,细致地把这三样组合在一起、固定好,一个漂亮的花灯即完成,就等着主人和它在节日里一起大放异彩了。
在松潘,除了一年一度的花灯会,每逢春节、中秋或其他重大节日,当地群众都会自发进行花灯舞表演。花灯舞宛如无形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也为古老的松州大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