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2那些难忘的民族文化记忆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3-0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剧《骑兵》剧照。 王徐峰摄

 

  编者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3年已经拉开了序幕。回首2022年,你的心中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民族文化记忆呢?

  北京冬奥盛会从会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场馆、服装的设计,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文化味儿”托举“冬奥范儿”;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打造多空间、多媒体与多样艺术形式相互联动的文化矩阵,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等重磅展览,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广大观众“撞了个满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茶文化续写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重大事件不断,热门话题出圈,这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创新创造不断涌现、活力满满。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本刊特推出“回首2022 那些难忘的民族文化记忆”年终盘点专题,从文学、非遗、文博、考古、影视、舞蹈不同领域,邀请专家学者畅谈一年来的文化事件、热点,与读者共同感受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 现场。 主办方供图

  

  2022民族文化年终盘点——文学篇

  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

  7月,2022年“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在新疆举行;

  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8月,中国作协启动两大文学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9月,《民族文学》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9月,中宣部公布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11月,“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举行;

  12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2年卷出版;

  12月,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19部图书获“优秀作品奖”;

  ……

  丰富、辽阔的“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

  □ 毕海

  2022年,新时代中国文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砥砺奋进中蓬勃发展。民族文学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理念更加明确,丰富、辽阔的“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

  首先,民族文学受到广泛重视,作家培养机制日益成熟,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7月16日,2022年“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在新疆伊犁开班;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作协在湖南省益阳市举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活动,组织作家前往“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参观学习、调研采访;12月,旨在培养优秀中青年作家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2年度10部入选作品出版发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重视各族文艺人才培养和创作队伍建设工作,通过作家培养指导、创作会议、文学评奖、出版扶持等诸多举措,不断推进新时代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第二,在中国当代文学场域中,各民族相融并进,民族文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共产生35(篇)部获奖作品。其中,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的小说集《荒原上》获中篇小说奖,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的作品《山海间》《在阿吾斯奇》分别获诗歌奖、短篇小说奖。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盛大举行,新时代中国文学首次以盛典的形式进行直播。当索南才让身穿蒙古族传统长袍站在颁奖台发表获奖感言时,无疑是民族文学在新时代攀登艺术高峰的历史性时刻。

  第三,新时代文学成就斐然,民族文化主题和以边疆各族群众生活为背景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新潮流。2022年9月7日,中宣部公布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60种,其中图书选题140种。12月19日,19部图书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桦皮船》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皮船技艺为小说叙述对象,《金珠玛米小扎西》讲述了藏族少年扎西如何成为“金珠玛米”(解放军)的故事……这一年,多部重点出版物和获奖作品皆充分表现出中国当代作家对于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关切。

  第四,民族文学发展与时代同步,融媒体、跨媒介传播现象引人瞩目,“Z世代”引领网络文学风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文学共识。2022年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网络文学发展日新月异,新一代各族作家参与其中。这一年,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作新貌、丰沛活力和多彩光芒,以文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文化共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观众在西藏博物馆文创体验馆选择文创产品。王媛媛摄 

  

  2022民族文化年终盘点——文博篇

  1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

  1月,“何以中国”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4月,《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公布,含博物馆、纪念馆166家;

  5月,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

  5月,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开放;

  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7月,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

  9月,“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9月,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郑州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

  11月,广西博物馆新馆开放;

  ……

  “何以中国”展览现场,观众在欣赏何尊。文静摄

 

  “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活起来”

  □ 郑茜

  在2022年的文化舞台上,“历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年间,文物、考古、博物馆异常活跃,以前所未有的“出镜率”扮演着与现实密切对话的角色。一年间,“历史”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地“活起来”——一个个考古现场、遗址公园,让人们大规模沉浸式重返历史现场;一场场精品展览、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点燃了观众重窥历史之景的热烈情绪。

  年初,一幅千年前的《千里江山图》以《只此青绿》的舞蹈形象在春晚舞台上“复活”,让人们在重新发现一幅古画的同时,也惊讶于历史文化在完成现代表达时所达到的审美新高度。重返历史不是简单的观摹与浏览,而是对于一座座文化高峰的重新攀登,《只此青绿》作为2022年的现象级作品,重塑了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美学表达,标识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一年间,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还直接推动了文化数字化生产水平的迅速提升,全年间文博行业奋力走向深度数字生产,成为推动数字人文化的主力军。为了实现对于历史情景的再现叙事,博物馆拖拽“元宇宙”等入场,后者则借机完成自身概念与内涵的填充。一年间,数字藏品成为新发明,“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展览直播成为新常态。截至年底,已有近30座城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其中,西藏博物馆新馆、广西博物馆新馆建成亮相,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新景观。

  2022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新挖掘和展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借由文物来完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成为民族文化宣传工作的一大主题。国家民委所属文博机构开展了对历史上“三交”过程具有实证意义的代表性文物古籍的整理工作,并将成果系统化地运用于相关主题的展览展示。这一举措集中呈现出文物与博物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资源性价值和意义。

  2022年,“历史”如此大规模地渗入现实生活,“文博”契入当下,成为越来越强有力的现实性角色,背后蕴含着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归属感的深刻建立,以及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坚定。

  (作者系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2022民族文化年终盘点——考古篇

  3月,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6月,央视推出三星堆遗址考古直播第三季;

  9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在京举行;

  12月,第四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在线上举行;

  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

  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程

  □ 魏坚

  百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深刻改变了中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也向世界系统地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梳理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华诞,中国考古事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2022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踔厉奋发,全面推进考古发掘与研究,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绚丽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对应着取得重大成果的10个考古项目,是一年来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取得新进展,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四川盐源老龙头遗址、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等考古新发现,都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何以中国?因有边疆。边疆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同样成果斐然,显示出边疆考古在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证明,边疆考古不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从事边疆考古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以边疆考古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将边疆考古研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要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促进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推动中国边疆考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上,参展人员展示非遗产品。 主办方供图

 

  2022民族文化年终盘点——非遗篇

  2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开馆;

  2月,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等非遗项目点缀其间;

  5月,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启动;

  6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观看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

  7月,2022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举行;

  7月,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举行,内容涵盖藏戏等非遗项目;

  8月,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举行;

  9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出版;

  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开播;

  ……

 形似多宝格方匣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方供图

 

  走向世界的中国非遗

  □ 王福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非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以保护为核心,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此次申报将涉及15个省(区、市)的有关茶技艺与习俗的44个国家级项目打包,既适应国际规则,又彰显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对申遗成功作出重要指示,这对进一步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义重大。

  用好非遗资源,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与创新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支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2022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6月以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先后出台,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擘画了蓝图、框架与方向。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格局,未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活动为牵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不仅是非遗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见证,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表达。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为标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展示场所,以此为引领推动非遗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方位改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震撼和惊艳世界,“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和传统技能技艺文化展示体验区等,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2022年“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非遗促进帮扶成果,成为“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

  特别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均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传播推广活动,广泛调动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展示非遗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振兴、融入现代生活等实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活力。

  以学术为引领,夯实保护工作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需以坚实和富有创意的学术思维为基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于实践经验,联合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在《非遗形态学》《文化遗产形态学》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16个相关门类的教材工程,致力于构建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理论框架。

  同时,2022年,浙江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天津大学启动了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生;山东大学等高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王文章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历时6年完成出版,客观勾勒了中国非遗行业的总体面貌,是中国非遗领域大型工具书的拓荒之作。

  (作者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海报。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2022民族文化年终盘点——舞蹈篇

  6月,“2022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发布实施;

  9月,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举行,第十七届“文华奖”在艺术节期间评奖;

  9月,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入围终评结果发布;

  9月,“舞动延边·绣中华”民族精品舞蹈展演、第二届当代朝鲜族舞蹈发展论坛举行;

  9月,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古典舞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1月,“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 在成都举行;

  12月,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17部戏剧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

  以民族舞蹈彰显时代风采

  □ 江东

  作为民族精神表达的重要艺术载体,新时代民族题材舞蹈、舞剧创作在中国舞蹈的整体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22年是民族题材舞蹈艺术取得巨大进步、不断彰显自我实力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一些重要活动中时常能看到民族题材舞蹈、舞剧的不俗表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的舞剧《骑兵》。该作品之前就凭借不凡的艺术表现力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艺术表演奖”,2022年更是摘得了第十七届“文华奖”和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项桂冠,这不仅显示出民族题材舞剧艺术的发展对中国艺坛带来的直接推动,同时也彰显了民族题材舞蹈艺术的持续进步,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发展优势及成长空间。

  另一部同样获得“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也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优秀剧作,这部舞剧的立意及其艺术走向,无不闪现着创作者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舞剧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舞台上呈现了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观众通过一部舞剧了解一段中华大地上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文艺作品借文物起舞,更通过解读文物背后的重要历史事件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

  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情守望与当代表达,是让此类舞蹈剧目不断走向文化纵深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的关键所在。

  此外,《张骞》《只此青绿》《门》《红楼梦》《曹雪芹》等一系列富有传统文化色彩、充满民族艺术韵味的作品,不但活跃了文化生态,而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文艺探索。

  民族题材舞蹈、舞剧的创作与呈现,是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透过这些精彩纷呈的舞蹈、舞剧,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鲜活生命力。当下,民族题材舞蹈、舞剧应持续发力,努力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电影《再见土拨鼠》海报。资料图片

 

  2022民族文化年终盘点——影视篇

  6月,广西举办第二届“三月三”民族电影节;

  7月,“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迎庆党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展映展播活动启动;

  11月,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福建厦门举行;

  11月,2022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在北京举办;

  12月,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海南三亚举行;

  12月,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12部电影作品、18部电视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

  

  电视剧《那山那海》海报。 资料图片

  绽放中华民族多彩光影

  □ 刘库

  2022年,中国影视艺术界涌现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民众生活的民族题材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在电影节、电影展、电视剧盛典等多项活动上大放光彩。11月,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民族题材影片获得多项提名,《再见土拨鼠》更是获得“最佳儿童片”。12月,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脐带》获得“最佳技术奖”。同月,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秀美人生》、电视剧《山海情》等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此外,第二届“三月三”民族电影展、 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配套活动“多彩中华”民族电影展映等活动,集中展播了多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

  2022年,我国电视剧在守正中创新,在提质中突破,主旋律响亮,多样化突出,呈现创作新特点,展示发展新态势。回首这一年,《我们这十年》《县委大院》《大山的女儿》《那山那海》《山河锦绣》等一批电视剧接续热播,现实题材作品描绘人民多彩生活,重大题材作品再现民族恢宏史诗,艺术表现手法趋于多样化。作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迎庆党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展映展播活动重点项目,《我们这十年》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其中,在《热爱》单元,年轻教师张雷远赴新疆,通过一场场足球赛,带领孩子们“踢出未来”,讲述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故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故事讲述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人生经历改编,讲述三代人在帕米尔高原与边防战士共同守边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与地域景观相融合,生动昭示了各族人民朴实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电影《秀美人生》和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均改编自“时代楷模”黄文秀的真人事迹,浓缩了她短暂一生中的动人故事;电影《平凡英雄》,诚如片名中的“平凡”一词,它解释了英雄不属于某一个体,而是指向所有为拯救断臂小男孩而付诸行动的人。

  此外,2022年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涉及脱贫攻坚主题与生态环保主题的较多,这些作品形象展现了各族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关注藏族群众生活变迁的《黑帐篷》和以草原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巴林塔娜》就是代表。

  2022年,我国民族题材影视艺术呈现出新气象,迎来了新发展。新征程上,影视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更为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水准和更为精良的制作水平,书写恢宏壮阔的人民史诗。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