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油茶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随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碗始于唐代
历经千余年传承的油茶
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
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
都对它独特的香味念念不忘
又怎样在恭城瑶家人的手里
被吃出了“花”
瑶家姑娘打油茶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潘璇 摄影)
恭城油茶对茶的选择十分讲究
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的新茶
用传统方法炒和烘焙
保留原味清香
光有好茶还不够
总得有点“过人之处”
恭城油茶喷喷香,又有茶叶又有姜
不仅有姜,还有葱
茶味浓厚,微涩微辣
恭城油茶有了“中国咖啡”之名
外国友人体验打油茶。(恭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油茶制作有专用“神器”
“油茶三件套”量身定制
一个生铁铸成的专用茶锅
有柄有嘴,比一般铁锅厚两三倍
散热慢,耐火耐敲
一把茶树原木制成的“7”字形茶槌
用来打碎茶叶和原料
一个竹蔑做成的油茶隔
用来分离茶汤和茶叶残渣
有了“神器”助攻
制作工艺才是点睛之笔
“恭城油茶慢慢敲”
“敲打”出来的油茶
与沏、泡、煮、煎出的茶味大不相同
打油茶的过程
在瑶族《梅山经》里这样形象地描述
茶锅煎出乌鸦眼
槌头点出牡丹花
十指琉璃托茶盏
盏盏托出待仙家
打油茶前先用少许热水把茶叶浸泡五分钟,淅去污水,以减少烟薰味和苦涩味。再准备好花生、生葱、生姜、蒜米等配料,和茶叶一并放入锅中。(潘璇 摄影)
“7”字型木锤反复捶打捣烂。(潘璇 摄影)
待茶叶的水份干后,加入些许油,边炒边擂边捣,直至锅底粘上一层黄绿色的锅焦。(潘璇 摄影)
茶炒热后加入开水煮两分钟,香气扑鼻的油茶就可以出锅了。(潘璇 摄影)
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气泡,称为“乌鸦眼”。(潘璇 摄影)
用竹蔑做成的油茶隔,把茶水隔入容器中。(潘璇 摄影)
配上葱花、香菜末、米花、麻蛋果、排散、花生,一碗香喷喷黄爽爽的恭城油茶直叫人垂涎欲滴。(潘璇 摄影)
一碗油茶下肚,胃口大开
怎能不再来点“干货”
“油茶当饭,莫忘粑粑”
于是
炒粉、艾粑、水浸粑、柚叶粑、狗舌粑
船上粑、芋头粑、红薯、芋头……
能想到的几乎都可以端上桌来
这油茶宴就变成了美食荟萃
除了配“干货”
恭城还有油茶泡白米粥的土俗
粥喝起来
既有白米的糯香,又有油茶香
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
传统的吃法已满足不了“吃货们”的胃口
于是油茶成了“锅底”
鲜鱼、土鸡块、粉肠、牛肉统统开涮
这种创新组合鲜嫩清香
让人欲罢不能
瑶族特色餐馆,顾客一边品味油茶一边欣赏瑶族歌舞。(潘璇 摄影)
亲友聚会,婚丧嫁娶
瑶家人必以油茶相聚
筵席上亲朋满座,相谈甚欢
浓浓的情意
都倒映在了这一碗小小的油茶中
油茶串起瑶家人的幸福生活。(恭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恭城油茶传承至今
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
更有这碗油茶中满满的情感
舌尖上的享受
心灵上的愉悦
薪火相传
恭城百岁老人教娃娃们打油茶。(恭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2019年6月15日,恭城瑶族自治县油茶小镇里,2019名各族群众同时“布阵”、同时开槌、同时出锅打油茶,创造“最多人一起打油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恭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监制|杨新华
审核|王红文
统筹|刘佳 胡俊
编辑|潘璇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