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话剧60年:在高原生根开花结硕果
来源:西藏日报 发布日期:2022-12-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朗诵剧《光辉永颂》

话剧《不准出生的人》

话剧《解放!解放!》

话剧《八廓街北院》

  60年前,话剧艺术对于尚处民主改革之初的西藏而言,还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

  60年后,西藏话剧艺术以不可或缺的文艺形式,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汇聚民力的不可替代作用。

  60年来,一代代西藏话剧人活跃在西藏的乡村、高原牧场,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用汉藏双语创作和演出的全国唯一一家省级专业话剧艺术表演团体,为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百花园作出了突出贡献。

  60年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始终高擎民族团结的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固本培元,在解放思想传承艺术中守正创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精心谋划、主动作为,佳作频出,坚守了主阵地、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

  从无到有、茁壮成长——

  话剧艺术在高原落地生根

  1962年春,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学员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他们的毕业剧目《文成公主》轰动首都,敬爱的周总理莅临现场观看演出并勉励大家:“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自此,这句饱含深情与期待的谆谆教诲,就成为一代代西藏话剧人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融入了西藏话剧人的血脉中,也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注入了“艺术阵地、人民剧团”的红色基因。

  当年7月1日,沐浴着新中国和西藏民主改革的曙晖,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在高原大地上正式创建。从此,西藏的民族话剧艺术以其辉煌的篇章揭开了历史新的第一页。

  1964年,因演出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广受好评,让刚刚萌芽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在全国艺术界赢得刮目相看,也使该剧成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在60年间被四次复排和提升呈现,每次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教育和启迪。此前,该剧被区外其他院团以歌剧、京剧、豫剧、楚剧、越剧、河北梆子等艺术形式在多地演出。1981年,该剧被改编成电影《雪山泪》,在荧幕上与观众见面。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高原,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率先发出民族团结的时代先声,1981年倾力打造的历史剧《松赞干布》在北京演出就轰动首都剧坛,得到中央领导和文艺界的高度赞赏,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第一届优秀剧本创作奖。

  此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以藏语形式陆续推出浓郁民族特色的五幕喜剧《阿古顿巴》和七幕悲剧《斯几比几》,还将藏族古典文学名著《勋努达美》改编成话剧《意翁玛》,这是西藏话剧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推进民族文化主动融入话剧艺术的有益尝试,充分展现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话剧艺术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也寓示着西藏话剧艺术的逐渐成熟。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艺术作品旨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筑路英雄、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两路”精神,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为西藏各族人民打造精神家园,那么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西藏话剧人则通过艺术作品《解放!解放!》《共同家园》《八廓街北院》《光辉永颂》《哈姆雷特》等作品的推陈出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职责,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形、有感、有效,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

  60年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党委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凭借400余部优秀文艺作品、百余部影视剧佳作,先后荣获文华奖、梅花奖、金狮奖、金鸡奖、飞天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20余次,培养和造就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西藏自治区政府津贴1人,涌现出大旺堆(已故)、多布杰、仁青顿珠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代表数十名。

  坚守本心、披荆斩棘——

  西藏话剧人薪火相传60载

  1964年国庆节前夕,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农奴》在全国上映。作为我国第一部西藏题材电影,影片融纪录与故事、诗与戏剧于一体,用艺术的手段真实再现了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该片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巨大心灵震撼力,不仅彪炳于新中国电影史,而且在国际影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该片中扮演主角农奴强巴的大旺堆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员,他本就出身于旧西藏的农奴家庭。他曾说:“饰演强巴就是自己的生活重现。”在影片中,他以朴素、自然、真实、感人的表演,以全身心忘我的投入,迅速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影片《农奴》的巨大成功,激起了西藏被压迫人民对黑暗封建农奴制的激烈反抗和对自由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之情,为推进西藏民主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让年轻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在雪域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名声鹊起。观众也从这部影片中认识了许多后来成为西藏话剧界知名艺术家的演员,如大旺堆、小次仁多吉、穷达、索朗饶丹等。

  他们是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艺术人才。在随后的60年里,上海戏剧学院又为西藏话剧事业输送了5批优秀艺术人才,与中央戏剧学院和西藏艺术学校各培养的一批人才,先后有300余人步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这个大家庭。他们一代代以“在高原上生根、开花、结果”为使命,以“一架马车、八只蜡烛”的精神鞭策自己,用自身的演艺事业,亲历了高原话剧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的漫漫岁月,薪火相传一甲子,生生不息谱华章。

  在《共同家园》《可可西里》《格达活佛》《无人区》等十多部大型话剧和影视剧中担任过主要角色的国家一级演员多布杰,自从事艺术表演以来,就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诠释到每一个角色中,成为西藏乃至全国有名望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同时期的洛丹、扎西顿珠等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活跃在西藏话剧、影视剧和小品表演中,以自身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成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表演主力军。

  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仁青顿珠是西藏话剧事业新的顶梁柱,其作品或个人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等众多荣誉。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是2015年荣获的第四届中青年德艺双馨荣誉称号。他说:“作为一名演员,通过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来传递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的本职工作。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迎难而上,下别人下不了的真功夫,才能创作出有感染力、生命力、影响力的好作品。”

  阿旺仁青、洛桑念扎、索朗旺姆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后起新秀,凭借《五彩神箭》《金珠玛米》《气球》《撞死了一只羊》等作品,在话剧和影视剧领域取得不俗成绩。

  2021年8月,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表演系西藏班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在自治区藏戏艺术中心上演。这批学员是上海戏剧学院为西藏培养的第六批也是首批四年制本科表演班。他们的毕业大戏《哈姆雷特》汉语版和藏语版首演后,被业内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次西藏文化与莎翁戏剧的‘梦幻联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汇报,同时也为莎翁剧的跨文化改编及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素材。”

  看着这批充满生命力的“新芽”,著名表演艺术家多布杰平实且真挚地寄语道:“年轻人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要懂得珍惜,要静下心来把专业搞好。”

  “正是老一辈话剧人的艰辛努力和无私付出,让西藏话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我们拥有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和舞台美术家。他们有能力创作演出高质量话剧作品,也正蓄力为高原话剧事业耕耘一片希望的沃土。”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表示。

  守正创新、服务人民——

  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

  60年来,西藏话剧人肩负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重任,在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开启社会主义新实践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创造,目前,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基本形成了舞台话剧、小戏小品、影视剧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

  60年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的艺术道路,每年创作大量小戏小品,将贴近群众、贴近民心、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舞台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当中,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小品创作演出的兴盛,也出现了许多西藏广大观众非常喜欢的喜剧明星,如被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酒鬼拉巴啦”的扎西顿珠、被称为“门巴拉巴啦”的洛丹,由扎西顿珠、仁旺、尼玛搭档组成的西藏著名小品组合“铁三角”,至今仍是西藏老百姓每年藏历新年晚会上最大的期待。

  长期以来,西藏话剧人坚持“全公益”的惠民定位,积极开展“文艺惠民基层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社会演出和全国巡演,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和西藏的农村、牧场、学校、寺庙、边防哨所,全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用60年演出5000余场次、观众人数超500万人次的成绩,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好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的心愿,让话剧艺术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为西藏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话剧事业取得丰硕成果。话剧《解放!解放!》于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2014年,该剧创作团队跨越上万公里,深入13个省(市、自治区)巡演49场,现场观众达2万余人,在全国范围提升了剧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5年,《共同家园》作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重点献礼话剧,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不仅荣登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登上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舞台,为省部级干部做汇报演出,并于2019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奖”。

  2019年,“翻身农奴把歌唱,共产党来了苦变甜”题材话剧《不准出生的人》第四次复排呈现,并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实现全区巡演,把爱党爱国的种子深植在广大青少年和大学生心中,在西藏民族大学演出时,校领导给予“一场演出胜过百堂思政课”的高度赞誉。2021年,代表西藏进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斩获最佳剧目奖“圆梦奖”和舞台美术奖殊荣,再次为西藏文化事业赢得荣誉。

  民族团结题材话剧《八廓街北院》几经沉淀和修改提升,多次进京交流演出,2021年5月,代表西藏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2022年8月,该剧成功斩获西藏首届文化艺术节最佳剧目奖——格桑花大奖。2022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评选结果公布,演员仁青顿珠凭借在该剧中的精湛表演,获评艺术界最高国家荣誉——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

  同时,剧团积极投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将《共同家园》《八廓街北院》等优秀剧目视频上传至“学习强国”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或转化为光盘、优盘载体,分送至基层文化站,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深入思考谋划,为基业长青、事业长远引入源头活水,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成功争取到国家艺术基金大型项目资助6次;积极开拓与中直院团和高校的交流合作,先后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建立中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将拓展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西安演艺集团的合作;来自文旅部的援藏干部和“订单式人才”,已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注入生机和活力,并取得初步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说,西藏话剧人将本着“一棒接着一棒跑,一棒更比一棒好”的精神,扎根西藏、服务人民,在守正创新上展现新作为,在未来5年推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

  未来5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将持续做好经典保留剧目《文成公主》《共同家园》的复排和常态化演出;开展好《八廓街北院》《哈姆雷特》《老西藏》《坚守》《特殊作业》等剧目的创演和巡演工作;邀请业内知名导演,开展音乐剧、话剧、儿童剧和影视剧创作;推进与文博、非遗、红色资源、旅游、教育、团委等融合创作,积极从文学经典、影视作品、民间文学、网络文学、民俗节庆等发掘素材和剧目。

  未来5年,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还将通过新建剧场的数字化运用,打造“线下演出+线上演播”深度融合的“双演”生态系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党委书记王全平表示,未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将踔厉奋发强党性,凝心聚力抓创作,誓以抓铁有痕的精神、久久为功的毅力,团结带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干部职工,树立西藏文化发展新标杆,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作出新的时代贡献。

  (本版图片均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