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图神庙遗址群出土的宝石饰品及残件。
经过中埃考古学家4年来的携手合作,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向公众呈现更为清晰的图景。共同探寻文化宝藏,让古老文明跨越时空对话,成为考古工作者为中埃友谊、中阿友谊添砖加瓦的最佳表达。赴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参与发掘和研究,是中国考古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又一座里程碑。
孟图神庙遗址群出土的小型人偶“乌沙不提”。
位于埃及南部的卢克索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城,享有“世界最大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它拥有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和帝王谷、王后谷等考古资源,堪称集纳古埃及文明精华之所在,因而被誉为全球考古学的“前沿”。
201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旅游和文物部组建的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卢克索孟图神庙开启合作之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目前,联合考古项目已完成4个季度的田野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展现了中埃双方考古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的前景。
孟图神庙遗址群出土的青铜奥西里斯雕像。
呈现神庙“新图景”
孟图神庙遗址坐落于卢克索北部,与阿蒙主神庙和穆特神庙共同组成卡尔纳克神庙建筑群。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起,历代法老在此不间断地建造、装饰和修缮大型石构神庙,使之成为古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建筑群。1979年,卡尔纳克神庙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是埃及最受游客欢迎的景区之一。
孟图神庙区始建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公元前14世纪),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期间趋于完善。公元1世纪前后,孟图神庙区开始衰落,年久失修导致神明雕像与宗教祭祀场景逐渐消失,民居湮没了部分神殿,直至19世纪全部化为古迹废墟。
古埃及神庙也被称作“神的居所”。在孟图神庙区的围墙内,至少供奉着4位神明,分别为主神孟图、公平正义女神玛阿特、拥有丰富神格的奥西里斯,以及孟图之子哈普拉。孟图神信仰起源于底比斯地区(即如今的卢克索地区),经历多次演变,新王国时期多以勇猛善战的公牛形象示人,这也是孟图神常被称作“战神”的由来。第二十五王朝时期的法老对孟图神格外崇敬,曾在孟图神庙门前修建了宏伟的柱厅,饰以净礼、献祭、加冕等彩色浮雕。玛阿特女神的神庙与孟图神庙相比,占地面积较小,残存的墙体上保留着拉美西斯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的铭文和壁画。
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随着奥西里斯信仰在底比斯地区流行,统治者开始更多修建奥西里斯神殿。目前在卡尔纳克地区已探明奥西里斯神殿约20座,其中近半数遗址都位于中埃联合考古队的工作范围内。哈普拉神出现年代更晚,其神庙的始建年代及功能仍处于讨论阶段,有待下一步研究。
上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曾对孟图神庙区进行小规模发掘,但随后数十年里并没有开展正式工作,它所包含的千余年历史信息也远未被真正了解。201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旅游和文物部签署了《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按照这份为期5年的协议,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式组建,并于当年11月29日正式开工。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埃及进行系统的考古研究活动,希望在全面获取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神庙区的三维模型,并结合铭文研究、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对神庙区的平面布局、营建顺序与功能分区等问题得到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孟图神庙在新王国时期底比斯地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们希望,随着联合考古队长期深入的田野工作,未来孟图神庙区将会逐渐褪去神秘面纱,向公众呈现“新图景”。
挖掘和保护并重
乍看去,一处泥砖铺设的地面由大小相同的砖块通过黏合物平铺而成,铺设手法十分规整。再细看,每块泥砖上都有一个椭圆形印章印记,内有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登基名……这一神奇发现为研究孟图神庙主体建筑的始建年代提供了准确的年代标尺,对于认识神庙区早期建筑分布具有关键作用。几年来,一次次重要的发掘和发现,让联合考古队成员内心充满了职业成就感。
孟图神庙区地势开阔平缓,围墙内的神庙区面积约2.4万平方米。联合考古队现场考古发掘所布设的探方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遗址南围墙处的奥西里斯小神殿区内,我们完整挖掘了6座神殿中的第三座小神殿,也发现了泥砖围墙等附属建筑,获得了一批包括石雕像、青铜奥西里斯雕像等在内的重要文物,为更深入地研究奥西里斯神补充了新的资料。
为了解整个遗址的形成过程,我们对孟图神庙和玛阿特神庙相连接的区域进行了解剖式发掘,发现了古王国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初步了解了这一地区古埃及人生活方式的特征和演变。我们还对建筑物表面的铭文、刻划符号以及法国学者发现并收集的建筑构件进行了研究和系统记录,完成了第二和第三座奥西里斯神殿的加固与出土遗物的清洗修复,完善了遗址文物的保护工作。
2021年3月,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是名单中唯一一项国外考古新发现。能够亲手触摸埃及的古老文明,与之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令我们这些考古工作者分外兴奋和自豪。
如何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脆弱的文物,始终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开展首季度工作时,遗址内唯一一座阿蒙霍特普三世立像是我们的“重点保护对象”。这尊3米高的雕像于上世纪50年代出土,刻画着阿蒙霍特普三世手持旗杆迈步向前的生动形象。由于当年的修复技术有限,雕像看似完整,实际上十分脆弱。
为了尽量减少阳光暴晒和动物侵袭带来的损害,我们决定为雕像量身定制一座保护棚。我为保护棚绘制了图纸:由木架支撑起一块木板来隔绝日晒,在位于雕像膝部的高度固定4块透明玻璃,在保护的同时也能使参观者看到雕像全貌。组装搭建完成后,埃及同事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这不仅是一座集保护与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木棚,更是为‘法老’建造的一座临时居所!”今年3月,雕像在专业人员的护送下已运往吉萨,将在新建成的大埃及博物馆得到妥善照料并永久展出。我们为之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学习与借鉴并举
相知无远近,志合越山海。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交相辉映。今天,进一步加强中埃文明交流合作,让我们从厚重悠长的文明交往中凝结出新的智慧,让彼此连接在一起,犹如近邻一般。
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是两国考古学家的一次握手。古埃及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字资料,埃及考古学更偏重于铭文研究,埃方同事对遗存特点、挖掘方式有着更好的判断能力,在修复石料和重建倒塌建筑物等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中方考古队员更善于使用考古学的层位学、类型学构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中国的发掘记录系统与埃及传统考古学有着较大不同。我们与埃方同事充分交流,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并在野外实地进行讨论,数易其稿后,达成了双方认可的工作方案。
联合考古项目也是两国考古学家的一次深度对话。中国考古学多手段、多学科的研究优势可以为埃及考古学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产生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角度。对于中方队员来说,深入参与埃及考古工作,可以从实践中了解另一个学术传统和系统,对我们的考古学学科发展也有极大裨益。在埃及著名考古学家扎西·哈瓦斯眼里,中埃首次考古合作是埃及乃至世界考古界令人振奋的大新闻,双方在田野发掘、3D建模和雷达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在共同的工作中,双方学者不断加深了解,结下深厚友谊。埃方同事为中方队员讲授基础阿拉伯语,中方队员也教会了埃方同事一些中文日常用语,双方还时常交流各自的传统文化习俗。琐碎、艰苦的田野工作,也由此充满了欢声笑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赴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参与发掘和研究,是中国考古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又一座里程碑。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两个古老文明在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上的不同,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从黄河到尼罗河,共同探寻文化宝藏,让古老文明跨越时空对话,是考古工作者为中埃友谊、中阿友谊添砖加瓦的最佳表达。
(作者为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外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图片均由贾笑冰提供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