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海报。 资料图片
影片海报。 资料图片
影片海报。 资料图片
民族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时代10年,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旨归,守正创新,以更恢弘的气魄、更明晰的文化导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紧扣时代主题 唱响主旋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10年,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自觉将家国情怀内嵌于时代主题中,以宏阔的视野、高远的立意唱响主旋律。
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时代主题,民族题材电影自然不能缺席。《十八洞村》《又是一年三月三》《奔腾岁月》《云上之爱》等影片,以脱贫攻坚历史性大决战为背景,展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贴近火热生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人民声音的独特风貌。《十八洞村》以“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又是一年三月三》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讲述了下乡知青黄永华多年后回到中越边境的南山村,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奔腾岁月》讲述了草原上的骑手图日根不幸的童年和艰辛的成长历程,将国家大力扶贫的背景及人们精神的变迁有机融合,成为一曲感人至深的时代颂歌……这些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的影片,拓展了民族题材电影叙事的维度,提升了民族题材电影的气度。
通过大银幕再现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三人乡”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父女两代人守卫边疆的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人生经历改编,讲述三代人在帕米尔高原与边防战士共同守边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与地域景观相融合,生动昭示了各族人民朴实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展示各民族新时代生活的发展变迁,传递美好生活感受。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以近年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最终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远去的牧歌》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牧民,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领下,告别过去、迈向新生活的故事。
新时代的民族题材电影,更注重讲好各民族守望相助、心心相印的温暖故事。《伊犁河》《天边加油站》《寻鹿香巴拉》等影片,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显示出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识和践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用真情实感讲好各民族当代故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新时代10年,民族题材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在创作实践中,创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立场与态度关注各民族,重视各族人民生活的日常性、当下性,用真情实感讲好百姓故事。
关注生活日常,善于从当代生活中挖掘电影文化资源。近年来,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佳作不断,在其影片《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中,主人公如喇嘛、牧羊人等都是普通人,万玛才旦通过在地书写的方式,将他们真正作为叙事主体呈现于银幕之上。以德格娜、张大磊、周子阳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导演,不再将目光聚焦于草原、民俗等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空间与符号,而是讲述在体制化改革、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故事。
讲述人性、人情,寻找并彰显人类共通的情感。影片《德吉德》讲述草原母亲在面对雪灾时,精心照顾羊群、哺育下一代,守护家园的故事,彰显“母亲”平和而淡定、博大而深沉的特质。电影《红花绿叶》讲述在宁夏西海固农村,两个年轻人在相互试探中不断靠近、彼此疗伤的故事,影片叙事舒缓流畅,为不同民族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
讲好各民族当代故事,重点要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导演韩万峰自2016年起,先后创作“少数民族城市生活三部曲”《屋顶上的马奶节》《西兰姑娘》《父母的城市生活》,三部影片立足文化交流融合的视角,分别讲述了老、中、青三代少数民族群体在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中的境遇。影片不仅“用当下性重写少数民族电影生活史”,而且在银幕上呈现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表达了共通的情感。
民族题材电影的新探索、新发展
新时代10年,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民族题材电影也在不断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化之路,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面对市场化、商业化的浪潮,民族题材电影积极探索,以工业化制作模式、类型电影的叙事方式对电影创作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题材电影走进院线、走向市场。中国式魔幻大片《战神纪》是我国首部按照工业化水平、全明星打造的民族题材大片;影片《你美丽了我的人生》以青春歌舞片的方式展现了新疆的景美、人美、情美。
与之相印证,民族题材电影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一股强劲力量。以万玛才旦、哈斯朝鲁、西尔扎提·亚合甫等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人,以坚定的文化自知、文化自尊、文化自强信念,对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策略进行调整,在秉持电影的时代性、艺术性与民族性的同时,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不断拓展电影表现内容、提升电影品质,令人对民族题材电影版图的扩展、多民族创作人才的新阵容等充满期待。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已开始实施,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的关键期。民族题材电影也应在守正创新中启航新征程,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电影强国、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