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作家杨瑛散文印象
来源: 崔荣 发布日期:2022-08-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各族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散文集《一花一世界》《河流》的作者、蒙古族散文家杨瑛便是其中之一。她以中华传统美学的静趣为途观照万物,构筑静水流深的散文世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艺术启示。

  朱光潜说过,静趣是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于是万物静观皆自得。读杨瑛的散文,会感受到她在沉静之中发现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万物生动。她的表达和书写不是激荡磅礴的,而是“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亦有清澈的河流漫过心间,天光云影得见。

  静趣首先因凝神静气、捕捉万物运行而来。杨瑛散文世界中的所有篇章,都在表明她对写作的认知:比起风云雷动,游心太玄静观万物更为重要。她笃定悠然地在自己的草场上斟字酌句、炼字炼意,这构成她一贯的写作姿态。

  静让动更真切清晰,这既是写作的艺术辩证法,也构成散文的张力。杨瑛的散文《端午》关注并映现江米掉落瓷盆的刹那情状,一粒米在母亲指尖瞬间的命运轨迹被杨瑛细微观察,复又缓慢、精准细描,这个过程在文字调遣、呈现时应和了“不延宕不改变不围困”的运动过程,而这个运动过程的捕捉和表现,就来自于杨瑛的静定之心。

  因为静趣,用语平实淡然,抒情克制内敛,气度安然平和,节奏舒缓镇定,成为杨瑛散文的基本特点。

  《你好,机器》写老一代二进制计算机语言“0”和“1”引发的想象,像是“长河落日和大漠孤烟”,又像是“伸出的双臂和打出的呵欠”,抽象的计算机语言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之后,变得活色生香,又因为投射了作者的感知和经验而闪耀着光彩。更重要的是,静趣推动文思,文字牵引读者的思绪渐次深入并由具象而至抽象:“0”和“1”还像“太极的阴和阳,黑和白,黎明和黑夜……”如此,生活中的物象因哲思的加持而向哲学问题突进,散文的筋骨和开阔的境界巍然建立。

  散文凝聚了作家对世界的发现、思索和感悟,如何表达是核心问题。不是所有的思考和发现都在杨瑛的散文中倾泻而下,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最深刻的苦痛以及最强烈的情感,在她进行艺术处理时反而被收束节制成欲言又止,或是轻描淡写,甚至按下不表。那些对强烈部分的留白,反而让缺席部分的分量更加显现,不尽之意终见于言外。这与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精神相契合,总是以留白追求蕴藉深厚,也让杨瑛的散文持续增加新的静趣,韵味也更深厚。

  对于散文写作者而言,静趣除了能令其在喧杂生活中求静之外,还能让写作者从现实生活抽身来思考更深刻的问题。生命、时光和故乡这三个主题就是杨瑛透过生活表象、把握规律所得。

  生命之叹构成了杨瑛散文的基本主题。杨瑛善于在生活中感知生命的跃动,尤其那些孤单无助的弱小生命为了达成目标的顽强努力,是她难忘、欣赏和赞美的。于是,她的文字会在这些地方温情停留,比如那只曾经陪伴她和女儿的小兔子、那些在冬季校园枝桠上跳跃的喜鹊。这些出现在她文字中的小动物是她生命旅途的伙伴,当她用自己的心绪点染、浸润,付诸笔端后,更显灵性非凡。

  时光之思也是杨瑛散文的核心主题。杨瑛了然,“时光像老式的摇篮车”,摇篮车里躺着的女儿会成为母亲,所以她关注个体在时光中的种种变化,记录这种变化的难以抵挡,也和这种变化达成真正的和解。她写《春光里的老人》,关注人到晚年那些令人动容的生命热力,以及老人与世事、时光相处相守的恬淡,这是她探寻到的生存智慧。

  故乡是杨瑛散文根脉般的存在。杨瑛以一种亲昵又疏离的异乡人视角面对故乡的事物,或者说是在多重文化系统中回望故乡。在散文《河流》中,她深情地凝视西拉沐沦河,涌动在心中的不仅有乡愁,还有对文化的追寻。她以此安顿心灵,在离乡和返乡之间往来,看河流、余霭和炊烟。杨瑛笔下的故乡,是具有浓重中华文化底蕴的心灵牧场。

  散文要为万物赋形,它对作家的文化素养和心灵追求都有着高要求。那些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静趣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精神,让杨瑛学会在创作时努力接近世间的万物本然与内在精神。这或许是杨瑛所提供的艺术经验,也是她能创作出更好作品的理由。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教授,本文系内蒙古作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研究中心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