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现实 以文学的方式描绘时代画卷——2021年云南文学创作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荣昌 发布日期:2022-07-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泸沽湖美景。杨荣昌摄

  2021年,云南各族作家扎根丰厚的现实生活土壤,秉承文学使命,凸显社会担当,在审美意义的深度开掘上持续用力,不懈探索文学的表现力,描绘时代画卷。

  小说:现实传统的承续与想象力的张扬

  小说作家强调文学对于现实的重构与超越,极力舒展想象的羽翼,调集多种艺术手段,在现实空间之外创造一个体现审美意义的文学世界。

  对现实题材的执着书写体现了作家深沉的社会责任感。范稳的《太阳转身》以一桩儿童失踪案为发端,讲述了一位退休老警察在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驱使下,坚持追踪案件、直至水落石出的曲折故事。小说以一个古老山寨的当代生活为背景,在彰显平凡英雄的昂扬斗志中,反映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精神。小说线索杂而不乱,结构清晰,民俗、文化、历史等均有涉及,具有多重视野与广阔维度。

  潘灵的《太平有象》同样关注现实问题,以一次野象的来访展现村庄几代人的迁徙史以及村庄与自然的关系史,讲述了一个边地村庄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寓言。小说与2021年云南的热点事件大象北迁呼应,力图以对现实的描摹,深化生态文学的艺术内涵。

  对历史题材的重构与创作也是作家展现才华的重要方式。吕翼的《肝胆记》以昭通抗战为背景,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抗战的故事。作家虽然没有花太多笔墨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命运纠葛,表现了他们在国难当头时的赤胆忠心,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由衷礼赞。

  文学作品的意义还在于对个体幽微生命的感知和体悟。马碧静的《带你去看秋天的稻穗》塑造了3个追求各自人生价值的普通人物,他们分别是乐生忘死的患癌老人、郁郁不得志的大龄片警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问题少年”,三辈人在孤独中互相取暖,共同跨越人生的“至暗时刻”,最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小说集中表达了关爱生命、赞美生命的主旨,给读者以温暖和感动。

  报告文学:无愧于时代发展的文学记录

  2021年,云南的报告文学作家聚焦重大社会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描绘时代画卷,书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让文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形象见证。

  历史题材的纵深维度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潘灵、段爱松的《独龙春风》以丰富详尽的材料,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独龙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翻身解放,从原始社会状态直接过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创美好新生活的历史进程。两位作家以“三年磨一剑”的坚韧与执着,捋清独龙族历史发展脉络,以生动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作品叙述历史条理清晰、删繁就简,描摹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谓是兼具文学性、史料性和学术性的一部佳作。

  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沈洋的《昭通:磅礴之路》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昭通600余万各族儿女在“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长征精神激励下,坚持“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的理念,克服千难万险,以披荆斩棘和壮士断腕的意志,闯出一条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的“磅礴之路”。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通篇以访谈为主,兼顾叙述与铺陈,生动再现了中国减贫史上与贫困作斗争的“昭通样本”。

  叶多多的《在明亮的山岗上》书写了拉祜族人民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程。作品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行迹,讲述了丰富的时代故事,将自然风光、建筑特色、风俗民情、文化传承融为一体,展示拉祜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书写这个民族的变迁史。

  此外,朱镛的《在生命前沿》讲述云南第六批医疗队抵达武汉驰援抗疫的真实事迹,以艺术化的表达让读者在新闻事件背后,读出了其所蕴含的社会思想、人文情怀和艺术美感;彭愫英的《走进知子罗》通过作者与客栈老板、农家乐女主人、扶贫车间工人、驻村工作队队长,以及碧罗雪山村寨老乡等人的亲历性交往,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出怒江州翻天覆地的变化。

  散文:对大地之母的深情依恋

  2021年的云南散文专注于云岭大地,重视那些来自大地深处的物象,发掘其所蕴含的故土情怀和文化乡愁。

  叶浅韵的散文集《生生之门》将笔触伸进滇东北大地的深处,以描写“生”为起点,延展出木、火、土、金、水几个篇章。作品围绕乡村的变化、人对土地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徐徐展开一幅西南高原上的风土人情画卷。同时,作者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城市与乡村的种种变化有着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李俊玲的《小城人物》以“人物”为线索,写了施甸小城40余年来的变迁,这里的民风民俗和世态人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既为读者铺展开一幅鲜丽的地方民俗画卷,又形象勾勒出时代前行的足印。

  故土亲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左中美的《母土》传续着乡土文化的韵味,在她的笔下,既有对自然节令、大地之母的感叹与敬仰,也有对逝去祖先的追忆与缅怀;余继聪的《温暖的陶》既考证了“陶”的文化寓意,又描述了陶器在乡间的实用性,弥散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王单单的《故土与少年》和《我的母亲》回眸年少时的记忆,在对往事的追怀中,那些在生命历程中曾给予丰厚养分的故乡生活,一一浮上心头,作家以沉重之笔描绘人世沧桑,以蕴藉的文字体现爱的深沉与厚重。

  诗歌:语言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2021年是云南诗歌创作成果丰硕的一年。诗人们自觉追求大气圆融的诗歌品质,创作出一批愈益成熟厚重的作品。

  对历史文明的追忆成为诗人永恒不竭的创作动力。于坚的《中原六首》分别以“中原”“宋陵石狮”“郏县朝苏轼墓”“咏应县木塔”“巩义 登封”“黄河之兽”为题,用丰盈的细节呈现历史的本真状态,表达出触摸文明与对话历史的渴望。诗歌以今人之体验感悟过往之得失,思绪恣肆汪洋,纵横捭阖。

  体现哲理追求是诗歌走向深度的标志。雷平阳的《冰块里的钟(组诗)》从“桉树”的形态中看到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由此感叹,面对大自然奇幻的造物,人类应该学会谦卑。“它们互相依傍/但又尊重各自的独立性,表象上绝非完美的组合/暗藏着内在的平衡与坚固/——如此理智地看风景,因为我得从风景中/获取实用的资讯而不局限于对自然之美的/忘我领受。真我的境界高于忘我、无我/和再造一个我。”诗歌在对自然万物的礼赞中追问生命的意义与尊严。

  此外,海男的《幻生书》以“生”为幻象,书写人之迷惑与向往,生之怒放及爱恋,诗人给予一切生命与事物以深切的目光。诗歌意象绵延,绚烂且唯美,浓烈而忧伤,摇曳多姿的文笔、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强大自觉的女性意识带给人酣畅淋漓的情感冲击。子空的《下种节:我起死回生》对聚居于普洱地区的哈尼族的农耕节日“下种节”进行了诗意书写,是关于大地和粮食的赞歌,充满了对生命之源的感恩,诗句“天地不育,万物何存”有着直逼存在之境的深刻。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