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邂逅非遗 焕发全新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牛梦笛 通讯员 李怡霖 发布日期:2022-07-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7月10日,“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在国家图书馆落幕。为期一个月的展览通过“认识非遗”“为什么记录”“工作回顾”“优秀成果展示”和“展望”等章节,系统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历程和优秀成果。同时,国家图书馆还在其官网非遗传承人记录成果线上展示专区,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纪录片。

  据介绍,今年展映的115部纪录片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优秀成果,涉及题材和主体对象丰富多样、拍摄创意和技术手段新颖特别,其中有20部是刚刚评选出的优秀成果,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在影像中领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

  据悉,此次线上展映的115部非遗纪录片覆盖了非遗十大类别,分别以“故事故人”“乐舞多情”“匠心致美”“天人和合”四大单元(十五个小单元)呈现,通过传承人非遗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采访等影音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传承历程。

  在这些展映的综述片中,非遗传承人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人十分动容,比如楚剧传承人张光明因为热爱,曾瞒着家人偷出户口本考上武汉市硚口区光明楚剧团,开启持续一生的艺术学习;灵宝剪纸传承人王朋草分享了师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她的手中,素色宣纸呈现出饱满的生命力;马头琴传承人齐·宝高力讲述了自己年幼时在微风吹过电线杆的声音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好。

  此外,这些纪实影像也具有人类学的视野和意义,形成独具特色的口述史。影像记录成果将故事讲述结合专家访谈,带领观众探索文化遗产和审美理念的迁移,将地区的风土人情、流传的神话传说融入其中,让观众不仅领略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还了解到非遗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焕发的魅力。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认为:“对这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把他们身上承载的文化记忆、文化观念、文化技能和传承教学手段,用影音多媒体记录的方法保存下来,变成国家文献系统中重要的文化文献遗产,并让这些文献服务于非遗的研究与传播,反哺、反馈于非遗的活态传承,才能够让非遗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不被丢下并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营造沉浸式文化空间

  据介绍,此次主题活动还邀请了全国各地20余个图书馆联合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图书馆、云南省丽江市图书馆等各地图书馆无不将活动主题与当地特色有机结合,策划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非遗的魅力浸润到文化空间中,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国家图书馆的线下展览中,活动主要采用了展板形式向观众传播相关非遗的知识和文化。“国际公约、我国法律和政策中的记录工作”“什么是非遗,为什么保护非遗”“记录非遗的意义”“记录工作的历程”等内容板块,全方位把非遗文化及非遗记录工作展示给观众,不仅对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故事有重要的科普传播价值,还提升了观众对非遗传承意义和相关工作的深刻认识。

  “中国古琴艺术是中国先人的智慧,现在我们面对传承方式、内容、形式上的新改变,更要以琴为本,不断吸纳各种新元素。”在6月11日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开展的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映后交流活动中,古琴岭南派省级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谢东笑分享了自己对古琴文化的思考。基于广东地区的非遗传承情况,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忠烈说:“随着我们走向现代化,非遗项目已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文化链条,因此我们对待非遗工作要采取正确的态度。”

  与此同时,此次活动的线上展览也为大家打造了一个艺术与美的在线空间,让观众实现了足不出户的“看展自由”,各个联合举办活动的图书馆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陆续对本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呈现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打通文化传承的路径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在从事非遗记录的相关工作。2015年起,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开始承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非遗展映月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成果。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工作,872位国家级传承人的主要人生经历、文化技能、文化实践的成果已经安全地保存在国家的文献系统当中。在保存的同时,通过系列展映活动的开展,为观众科普、了解非遗文化搭建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用答疑解惑的方式为观众解读非遗的内涵。学术性的文化内容和专家解读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让传承人、传承人群以及全社会都增强文化认同感。

  线上参观了展览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张榆泽表示:“以前,大家总觉得非遗传承人离自己很远,对于什么是非遗也很模糊。现在,随着非遗记录相关工作的推进和发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底色。”

  当非遗融入现实生活,穿戴、饮食、听故事、看戏、过传统节日都是我们对非遗的享用和延续。非遗记录成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欣赏、交流互鉴提供了绝佳契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将采用更具有科技感、传播力的方式,让非遗风采重焕生机,让文化之美源远流长。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