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北石窟寺“撑伞”迎雨季
来源:新华社 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2-05-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古丝绸之路上的北石窟寺近日启动防汛工程,通过搭建临时性保护棚、加强监测等方式,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季。

  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亮介绍,位于石窟南端的防水棚于2021年搭建,棚面为树脂瓦材质,通过近一年的温湿度、渗水率等数据监测,防水效果明显。

   为防止降水通过崖体裂隙下渗,工作人员在北石窟寺搭建了临时防水棚(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临时防水棚能将雨雪有效排离崖体,防止降水通过崖体裂隙下渗。”李亮说,研究所正在实施“窟门、窟檐和栈道前期勘察”研究项目,临时防水棚的建设可为后期窟檐建设做好技术储备和实验数据收集。

  北石窟寺距离甘肃省庆阳市市区25公里,是一个修建在黄砂岩上的石窟群。史料记载,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经多个朝代不断开凿形成一处窟龛密集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窟造像2000多身,是我国中小石窟群的代表。

   这是5月26日拍摄的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石窟岩体裂隙渗水病害是我国石窟主要病害之一。”李亮说,砂岩因具有强透水性、吸水性和难蒸发的特点,极易引发窟体受潮、渗水、泛碱和强度下降等病害,雨雪汇集水成了窟龛及其载体保护最大的威胁。

  北石窟寺所在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且近年来降水量逐年增加。李亮介绍,2021年该区域年降水量高达900多毫米,最严重时曾连续降雨近一个月,这对石窟文物保护带来极大挑战。

   这是5月26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拍摄的石窟造像。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讲解员白京平介绍,早在石窟建造之初,建造者就考虑到石窟的防水问题,如大部分窟龛都雕刻了弧形窟檐,且窟体内有排水渠。“这说明石窟防水工程历来就有且延续至今。”他说。

  如今,文物保护工作者更是借助高科技探测和精准定位手段,探索完善石窟防渗水保护技术方法。目前,窟区共设有包括地基雷达(GBSAR)、气象监测仪、微环境、微变形、微生物和落砂损伤监测等在内的155处监测点。

  近年来,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还通过启动系列文物保护项目、数字化项目、考古调查报告项目等,逐步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过渡。

  在第165号窟内,来自兰州大学的几位学生正在对窟内造像、石刻、壁画进行测量记录,为该窟体的考古调查报告做现场调查记录。

  “石窟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全面和专业,我希望能发挥专业所长,通过数字化管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石窟的魅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博士研究生刘丹说。

(新华社)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