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四节气,只记住节气歌还不够——节气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里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飒 发布日期:2022-03-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4届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开幕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倒数,历经二十四个节气,最终落至“立春”,盛会缓缓拉开帷幕。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数,惊艳世人,被誉为“中国式浪漫”。二十四节气作为古老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一,被称为“时间里的中国智慧”。

  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学校里,不少节气课程、节气活动也纷纷开展起来。校园里的节气教育应怎样更好地开展?在现代中国,如何让这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记者特邀请相关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的是文化自信

  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做倒计时形式,被广为夸赞,您认为这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有着怎样的意义?

  刘晓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使用了倒数二十四节气,编排得别具匠心,这个环节让全世界一下就注意到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样辉煌的时间文化。二十四节气展示的美,是中国时间文化之美。春来冬往,四季相承,大自然在时间的循环中,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魅力——从萌动、生长、凋零到沉潜和等待。作为一个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学者,我高兴中国时间文化之美能通过这样特别感性又饱含深刻抽象的形式展示给全世界,更高兴这会让更多中国人关注到二十四节气。

  时间的文化是牵系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在古代,而且到今天依旧是我们时间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东亚国家时间生活的重要部分。犹记留学日本时看到每个节气起始的日子,电视台主播会特别播报“今天是白露”“今天是夏至”。在韩国的电视里也是如此。在中国已被认定的42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二十四节气特别受关注。从餐饮到服装再到各种艺术设计,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都看得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子。我们看到有才华、有创造性的人们,正在努力把二十四节气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里。

  陈连山:二十四节气是简明的物候历,是传统历法中的纯阳历部分,跟世界通行的公历十分一致。用二十四节气来代表中国文化,突出的是中国与世界共通的一面,自然也更容易使外国人理解。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用阴阳合历性质的夏历(即农历)来做倒计时呢?那倒是完全中国化的,能够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能够显示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他者”,但可能淡化我们与他国人民的共性,不利于沟通理解。因此,这次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人已经在“地球村”站稳了脚跟的自信。

  王德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所展示的,不只是一个个的数字,一个个孤立的点,它是带着中国人的天地人物间四季流转、生机勃勃的文化世界向我们袭来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这很中国!是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幽雅意境和智慧情感的展示。它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文化感动和文化自信,也向全世界显示了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风华。

  开幕式倒数内含着中国传统的美感和智慧,表现方式却是现代和青春的。它以作诗的手法来完成节目,以“赋比兴”为手法,所有画面都依托诗词的意蕴,用超高速的拍摄方式表现古诗词的意。它所展示的以二十四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唯美、智慧、青春的形象,将长久地影响之后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学习、了解和体验。它本身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传统文化大课堂。

  郭晨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太阳历、农业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创制就是源于种植庄稼、安排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人通过对四季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精心地观察活生生的物候,来确定是否播种、插秧、灌浆等,这是先民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诸多生存难题,产生的朴素的生存智慧。二十四节气是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倒计时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日月之行,四时皆有常法”,即人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睦邻友群的理念,借助立春这个万物生长的日子,从中国走向全球、最终融入世界。

  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

  记者:二十四节气在大中小学里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如何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大中小学的教育中?

  陈连山:其实,记住二十四节气歌非常简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实,农业时代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比工业化时代要强很多,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对于一年之中大自然变化的精准认识,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比如,今天我们都使用公历,我们的时间观念都是几月几号这种纯粹的数字,对大自然的时间节律缺少直观认识。而二十四节气作为“简明物候历”,它的名字就直接描述了大自然的时间节律。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个季节开始的日子。春分、秋分,是白天黑夜长短相等的日子,冬至是夜晚最长,此后白天越来越长,谚语说“一天长一线”。而夏至是白天最长,此后夜晚越来越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对大自然时间变化的描述是科学的。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化性,还有利于现代人更好地体认大自然的时间变化。所以,应该在学校教育中普及这个知识。

  王德岩: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二十四节气最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于它的综合性。它不只是抽象的思想理念,也不只是具体的技术或活动,它是一个文化体系,包含了中国文化中天、地、人、物的生命关联,涵盖了天文、地理、气候、农事、文学、艺术、仪式典礼、生活习俗、饮食养生等诸多方面,是我们了解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和生活最好的窗口。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中小学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由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综合性,几乎所有的科目都会有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但这些渗透是零散的,学生感受了诗的美感,植物的生命节奏,日月星辰的转换,却并不能就把它们纳入二十四节气的体系中。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把这些零散的珍珠都串联起来。

  刘晓峰:思考二十四节气的普及教育,让我想到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其然,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孩子们都学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记住有哪二十四个节气。第二个是知其所以然,适合中学阶段的学习。比如在历史和地理课中,集中编入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章节,除了介绍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让中学生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内容,还要教学生们懂得,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时间文化的结晶,这已是第三层面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学习,从中学阶段一直延展到大学阶段。

  节气教育要强调系统性

  记者:学习二十四节气,真正应学习些什么?应如何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陈连山:背诵节气歌、模仿节气习俗是最简单的节气教育。在依然保存着二十四节气习俗的乡村,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文化活动。我小的时候,立春吃春卷,冬至吃饺子还普遍。当时的方言里还有一个词语叫“打春”,就是立春的别名。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因为过去立春是一个节日,地方官要举行打春牛仪式,以提醒农民准备春耕了。问题是乡村文化过去被歧视,甚至被批判,消失得很快。现在城市里基本没有相关习俗了。

  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关键,是理解它的性质是中国传统阴阳合历中的纯粹阳历部分,是对太阳周期运动引起的大地变化的更加精准的时间制度。作为一种符合自然变化的科学结论,它既可以指导古代的农业生产,同时也能指导现代人更好地体验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自然之美,更好地顺应自然地生活。

  王德岩:节气歌很好地概括了二十四节气及次序,背熟它大家都会很受用。模仿节气习俗也很好,模仿是一切学习和深入的开始,慢慢地深入其中,让它融入我们的生活。

  但这只是初始,只是一张地图。我们不可能只通过看地图领略大好河山,必须真正行万里路深入其中。学习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是系统性,系统学习它所包含的整个文化体系,了解它所包含的天文、时节、物候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农事、风俗、节庆,最终能体验中国人生活韵律之美。

  教育部要求把二十四节气等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传统节日、节气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师生可以发挥最大的创造性,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各个角度进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诗词、物候、植物、动物、地理、节庆、饮食等,二十四节气首先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活动越接地气,越生活化,越能跟本地的物候和动植物结合,就越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意义。

  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特别是教育部的通知颁布后,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二十四节气进课堂。学校可以开设二十四节气专题课程,让每个学生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过一年四季,认识、体验和实践二十四节气。也可以让二十四节气在各类课堂呈现。

  让节气教育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

  记者:二十四节气根据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总结形成,是否适合其他地区?二十四节气与传统农事活动息息相关,服务于农民,对于许多生活在城市里几乎不接触农事的孩子来说,节气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融合?

  陈连山:《淮南子》主要是总结中原地区的物候,立春的物候是“阳冻解”,即地表解冻。这太具体了,肯定无法适合全国。之所以把二十四节气称为“简明的物候历”,就是发现二十四节气把物候抽象化了。例如,它只说“立春”,各地百姓通过本地的实际物候再加以描述。河北保定地区谚语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冰化没化?“惊蛰化不透,不过三五六。”惊蛰才化。古人就是通过把二十四节气抽象化,使它可以适应全国各地。现代气象学家发现,虽然南北方立春的物候表现差异巨大,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立春之后,南北方都会出现气温迅速上升的情况。所以,“立春”这个名字是可以适合各地的。

  因此,学习二十四节气,只记住节气歌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本地的节气谚语。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本地区的物候变化。城市人距离大自然更远,更需要通过二十四节气来间接地了解自然物候变化。

  王德岩: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最根本的依据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它虽然与传统农事相关,但农事只是它应用的一个方面。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对所有人所有活动都是共同的。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不管江南还是江北,学习了二十四节气后,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的细节,初步体会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物候可能不一样,在北国还是冰雪的时候,江南已经花开,但是春夏秋冬的转换是一样的,随着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身体、心理、饮食调整是一样的。南北东西的不同,正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所在。

  城市里有各种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有城市山林,不远的地方也有郊野的田园,这是学生都可以接触的物候。现在很多城郊农村都建有农事体验园、自然生态园,可以建设与学校合作的体验基地。很多学校自身也建有农事、动植物体验园,校园景观、植物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发不同方向的课程,可以设计出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各种文创产品。

  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验其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建立对于时间节律的敏感性,体验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体验相关的诗词情感、生活美学、文化习俗。

  郭晨光:不同纬度和地理环境在同一时间的气候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异。二十四节气本身就蕴含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哲学思想。我们要让孩子感受的是自己身边的那片土地和物候。除了聚焦课内主线实践观察外,可以组织孩子们在郊外田野观察真实的物候,体验农耕。借助互联网,在每一个节气,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物候观察和对比,记录不同纬度和海拔适宜种植的不同类型的植物、同一种花朵开放的先后顺序。在此我们强调,不能只有一次体验,而是把课程的时间长度扩展,让孩子们观察、记录物候的变化以及农作物的生长,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