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族地区教育,缩小中西部教育差距,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全国政协委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潘晓慧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靠人才引领,要实现乡村振兴,培养本地区高素质人才是基础。
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常态化动态清零,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纵向比,教育质量实现质的提升;横向比,与全国教育水平仍有差距。”潘晓慧认为,民族地区教育突飞猛进,但还需加快速度、跑步前进。
潘晓慧以贵州高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投入为例,2019年,贵州省生均教育实践经费为236.44元,全国平均值为551元;贵州省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120.78册,全国是176.79册;贵州省高校师范技能平台等教学设施是1427.28平方米,全国是1734.72平方米,差距明显。
“差距成为了民族地区‘省外人才留不住,本土人才难培养’的原因之一。”潘晓慧说,要瞄准差距找问题、定目标,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潘晓慧说:“民族地区地方高等院校是输送乡村振兴基层人才的‘主心骨’。”据统计,本地高校向黔南各级乡镇输送人才比例超50%。
“低投入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今年,潘晓慧呼吁重视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在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挖掘民族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地方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
潘晓慧主要有五方面建议:一是将市(州)地方院校纳入省级财政统筹,确保民族地区院校办学发展经费;二是采取师范类专业优先录取原则,尽可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三是希望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投入,加强师范专业平台建设;四是建议设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金”,用于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以及科研转化;五是将民族特色文化纳入课堂教育教学,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
“如今,民族地区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潘晓慧坚信,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中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编辑:张雪娥)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