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出圈”——穿越古今 百花齐放
来源:中国民族报 顾亚奇 彭婕妮 发布日期:2022-02-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舞千年》上演舞蹈“五星出东方”,演绎国宝传奇故事。

  《万里走单骑》实地探访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

  《衣尚中国》呈现中华传统服饰之美。

  《书画里的中国》复现名家书画作品。

  《典籍里的中国》呈现穿越时空的人物对话。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青绿长裙优雅唯美、青铜面具大气磅礴……在刚刚过去的央视虎年春晚上,中华文化底蕴与时代审美追求相映成趣,不仅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也让我们一次次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回首2021年,继《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综艺节目之后,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亮点频出、持续“出圈”。这些综艺节目的思想价值导向、精神引领作用得以深度开发,文艺工作者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打造文艺精品,一大批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综艺节目赢得观众好评。

  1 彰显人文价值 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文化内核深埋在民族精神中,外显于社会环境与历史遗存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连接时代精神之内核,借助新的表现形态方能进入当代语境。各类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秉持人文情怀与新传播理念,拓展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新路径,在古今对话中实现与观众的交流和共鸣。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回顾2021年热门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视听综艺节目时,并非只是简单的元素挪移,而是通过对原有文化符号与元素的重新组合与阐释,实现文本再造。传统舞蹈、皮影、书法、武术、杂技等文艺形态,在综艺节目的创新表达中得以进入观众视野,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的审美共振架设了新桥梁。

  2021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典籍中所蕴藏的中华文明智慧,用生动精彩的方式全新演绎。北京卫视播出的《书画里的中国》再现国宝级经典书画名作,挖掘笔墨丹青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知识。此外,传统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聚焦中国古典舞的《舞千年》、呈现文化遗产的《最美中轴线》《万里走单骑》等原创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积极探索节目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浅出地接轨时代语境,在古今对话之中接地气、通人心。

  爱奇艺出品的《登场了洛阳》《登场了敦煌》系列节目,让观众跟随考古工作者一同体验文物挖掘过程,以文物阅读历史,尽显文化观察的独特视角。浙江卫视推出的《妙墨中国心》,通过皮影戏、话剧独白及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演绎,助力“书法活化”。广东卫视原创杂技竞演节目《技惊四座》,以“杂技+”的节目设置,融合舞蹈、国乐、武术等文化元素,在传统与趣味之间让杂技文化进入主流视野。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也是当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精神彰显。从《唐宫夜宴》中古灵精怪的仕女形象、《典籍里的中国》中一生护书、讲书、爱书的伏生,到《衣尚中国》的一代纺织人、《登场了洛阳》里那些心系文物的考古工作者,这些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均落脚于或求真务实、或志存高远、或创新开拓的“人”。他们可贵的精神操守与高尚品格,为现代中国人树立了行为典范与价值标杆。

  深耕文化内容、精选文化元素,凸显“人”的精神高度,在此基础上追求艺术张力。我们不难发现,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要义所在,也是对接当下、引领时代精神的题中之义。

  2 数字技术赋能 创新沉浸式节目体验

  在当今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受众的视听需求不断攀升。面对“眼球经济”和5G融合智能互联的新态势,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深度挖掘优秀文化内容的同时,利用CG、AR、VR、定格摄影、环幕投屏等数字技术,不断创新节目新场景,带给观众视听新体验。2021年,不少综艺创作团队借助数字技术建构节目视觉空间,从而搭建起新的“文化景观”影像,给予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及沉浸体验。文字动起来、图像活起来,视听语言的演绎让静态的文化以更加活泼、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2021年央视牛年春晚将中国生肖“牛”统合进整体的主题表达,在多个节目中通过虚拟演播室系统、4K+HDR 的信号格式,打造节目场景内“牛”形象的现场逼真感。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则启动“5G+4K/8K+AI”战略格局,首次运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 巨幕穹顶设计使观众席与主舞台浑然一体。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360度沉浸式舞台,在虚实相生的舞台表演空间内,实现穿越时空的古今相会。《舞千年》的整体叙事以复原虚构的《十二风舞志》为线索,嘉宾以荐舞官和历史人物的双重身份,演绎民风民俗,在变动不居的历代风貌中笑侃历史。AR、CG等数字技术进一步赋予节目在古今对话中感官体验的可能性,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文化内容的重新书写提供发展方向。最典型的当如《技惊四座》,该节目运用360度摄影法,并结合定格技术以捕捉杂技表演中的“技惊瞬间”。数字技术打造的舞美效果将人眼难以捕捉的惊奇瞬间呈现在荧屏之上,让观众赞叹不已。

  技术赋权、场景渗透、时空重构、互动增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打造视听奇观化的影像空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手段。以新促新,让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创新之路离不开技术赋能,而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也离不开内容与技术不断的融合探索。

  3 打造传播矩阵 合力推动节目多元传播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需要依靠媒体形态、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媒体矩阵与跨平台联动是打造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新气象”的重要推力。从央视到地方卫视,再到各大互联网平台,综艺节目的分发不再受制于单一平台,而是聚多平台之力,真正使文艺精品触达各类用户。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地方-平台”媒体矩阵的形成基于文艺工作者对自身责任担当的认识,创新文化传播的新思路需要媒体矩阵中各方的共同努力。

  当前,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百花齐放、百家争艳,依靠媒体矩阵整合文化资源与平台资源,从而在合作中实现良性竞争。“大屏”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的主阵地,节目的破圈传播则需要联动短视频、社交媒体和户外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获得“抵达人心”的传播效果。     从2021年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到之后的主题晚会《元霄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仅看重电视“大屏”播出,而且注重“小屏”传播,侧重移动端的应用场景,主动挺进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受众聚集的网络平台开展互动传播,以多屏分发构建起立体式的节目传播矩阵,助力传统文化再生产的社会传播影响。

  概言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异表现既有着迫切的时代需求,也凝结了视听内容生产者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内容的深度开掘、科技的广泛应用、传播的多维突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真正转化为公众“文化自信”的源动力,这是综艺节目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实效,也是未来不断迭代升级的使命与责任。

  (作者顾亚奇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婕妮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