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疆舞蹈的“创作突破”——观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
来源:中国民族报 戴虎 发布日期:2021-11-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阳光下的麦盖提》剧照。 赵廷玺摄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落幕,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的《阳光下的麦盖提》等6部作品获奖。本报“民舞流韵”专栏特推出本次评奖活动相关作品赏析,以飨读者。                               ——编者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阳光下的麦盖提》聚焦社会现实,以热烈奔放、活力四射的动人表达,描绘出新疆人民在党的关怀下沐浴幸福阳光的生活风貌,最终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获得本届评奖活动的最高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先生评价该作品取得了新疆民族民间舞蹈舞台艺术创作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其核心关键词就在于“创作突破”。

  《阳光下的麦盖提》的创作突破,首先体现在刚劲有力的刀郎节奏与粗犷豪放的山东鼓子秧歌的巧妙融合上。

  新疆人民喜好歌舞,强烈的地域辨识度、浓郁的艺术风格、多彩的民俗风情,已然是现代新疆舞蹈舞台艺术创作的审美范式。固有的节奏型、传统的舞蹈姿态与步伐、符号化的服饰妆容,也都成为新疆歌舞的一种典范。但这种“范式”和“典范”,无疑也成为新时代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难点。或许正因为如此“高难”,才更显得《阳光下的麦盖提》的“难得”。

  舞蹈一亮相,一群向着阳光引吭高歌的“麦盖提”,唤醒了呈“一”字排列坐着的“麦盖提们”,这群绿洲巴郎身着维吾尔族传统的白衫、黑裤、黑靴,个个神采飞扬。就在这些舞者的肩部、脚下以及呼吸顿挫之间,新疆麦盖提县刀郎舞的节奏型被不断放大和强调,成为典型的、可感的视觉形象。

  尤为关键的是,在作品中段,当“麦盖提们”围成一圈,形成有中心表演空间的画面时,领舞者与一位“麦盖提”形成刀郎舞表演中的规定程式:对舞。而此舞段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领舞者是典型的“刀郎”,而与其对舞的却是山东代表性民间舞蹈“鼓子秧歌”。两种形态与节奏都相去甚远的舞蹈语言,被编导重组于“新时代麦盖提的阳光下”。在笔者看来,这不是简单的“跨界混搭”,而是来自主创的独具匠心。正是编导在深扎采风里了解到,麦盖提县对应的援疆省市是山东日照市,才会有新时代“刀郎”与“鼓子秧歌”对舞的神来之笔。

  《阳光下的麦盖提》的创作突破,还建立在对刀郎舞乃至刀郎文化内在气质的深刻把握上。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刀郎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一种大型综合艺术,也是刀郎文化的典范之作,其每一套(曲)都有着“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个部分,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的起、承、转、合。

  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的编排暗合了这一结构。起势的向阳而歌,舞者一字排列、不断切换变焦的舞蹈动作与姿态,可看作“木凯迪满”(序曲);渐进的单纯的刀郎舞节奏、舞者们变换空间的典型舞姿,尤似“且克脱曼”的铺陈;逐渐进入的刀郎对舞、舞者呈大方块横移,随后成满天星似的典型刀郎舞姿主题舞段,恰似“赛乃姆”段的蓄势(叙事);而就在这时,领舞者再次朝向正午阳光引“喉”歌唱,随即“麦盖提们”以圆形集中调度,重复着刀郎舞典型的舞姿步伐,将整个舞蹈推向高潮的“赛勒凯斯”段落;伴随着不断跳出的幽默、吵闹、嬉笑、追逐的“麦盖提”形象,最后舞者们在“高亢”中回到“色利尔玛”(尾声)。这显然是编导围绕“刀郎木卡姆”舞蹈结构展开的。

  此外,《阳光下的麦盖提》中的服饰妆容亦别具匠心,成功塑造了“刀郎舞”与“鼓子秧歌”的对话形象,深化了作品反映生活、书写时代的现实主题,也奏响了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黄钟大吕”。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