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通地、通神灵的幻化之物——二说古代陶器之功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习武 发布日期:2021-08-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陶瓷在人类社会的生活、农业生产方面曾经发挥过极大作用,这是陶瓷的基本功用。陶瓷高一级的功用是之于人类精神世界和灵魂的升华。

  古代亡灵的住所    

  人生于母体,但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大地、泥土。吃、喝、拉、撒、玩,衣、食、住、行、眠,都不能脱离大地,脱离泥土。人类与大地、泥土的关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大地和泥土是人类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的精神住所。人类与大地、泥土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一切生活、生产实践中,也表现在陶瓷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滥觞于汉代的陶质谷仓经三国两晋流变后,到宋代成为招魂入魄的“魂魄瓶”。宋人墓葬中安置“魂魄瓶”的习俗,几乎流行于江淮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担心死去后的灵魂无处着落,于是在丧葬前的礼仪中特行“招魂”之礼,经献箸、献爵、献帛之仪,招魂魄入瓶中,使其永世留驻,不离不失。如此,亡灵可期望于来世,活人可聊寄于心愿。

  不过,如若追溯逝者肉体与陶、泥的关系,却要早于魂瓶的出现甚远甚久。

  《礼记》:“有虞氏瓦棺。”可知虞舜之时有用瓦棺殡葬的习俗。《仪礼经传通解续》曾说:“有虞氏上陶。易下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此段文字大意说,在虞舜之前殡葬用草裹之,无封土,也不栽树以志,而到了虞舜时代开始用陶为葬。

  这些表述与“舜陶于河滨,期年不苦窳”的说法大体一致。

  现代考古材料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石或陶的棺椁。用石棺的情况虽然更常见一些,但这一时期的河南漯河贾湖遗址、陕西老官台文化遗址确实发现了陶棺的存在。这个考古实迹比文献所述“有虞氏瓦棺”早约3000多年。此后,陶瓦之棺一直伴随着中国的丧葬习俗,延续至19世纪左右。

  至于佛教传入后,僧侣、信士躯体和灵魂的住所问题,则更是与陶瓷容器密不可分。大约南北朝以后,僧人的灵魂甚或骨灰、舍利子等屡有被装入俗称“莲花罐”“万年罐”中的情况,与佛塔共存,通往极乐世界。

  死者愿望的载体

  丧葬习俗中的明器,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在历史长河里,明器以陶瓷器为最长久、丰富和多样。大量文化遗迹出土的陶瓷器皿使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手段不断增多,能力不断提高,学术结论日益清晰。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秦始皇陵车马坑的陶质兵俑和各类器物。这些墓中神器,显然不是一般意义的器物,是秦始皇的来生来世,是通天、通地、通神灵的幻化之物。 

  当然,陶俑和陶质器作为陪葬明器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陶俑的出现改变了用活人、活物作牺牲的恶习,是人类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秦始皇企朌来生一样,考古实迹中的陪葬明器证明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来世愿望。现藏国家博物馆的鹳鱼石斧图陶缸,将石斧与鹳鱼两组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绘画放在一起,画面的文化内涵显然不是一般意义的生活审美的描绘,而是作为贵族的死者对现世权利的捍卫、对来生富贵的梦想。同样,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那盏汉代陶质“昆仑神灯”也是死者对璀璨来世的追求,对昆仑山的向往。

  沟通天地人神的祭器

  祭祀是人、神、天、地互通的最久远、最普遍的形式。

  自有陶器出现以后,人类的祭祀活动就与陶器密不可分,考古发掘证明大量的陶质器不仅是使用器,也是祭器。一些早期的陶爵、杯、鬶、鼎等不具备使用性,应该是祭祀之物。最典型的当数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这些蛋壳黑陶器不仅轻薄如纸、种类颇多,而且形制奇异,除非用于祭祀以通天、地、人、神,如作其他用途,则极难想象。

  商周时,虽然青铜祭器于社会上层普遍流行,但祭祀以陶的习俗一直存在。

  祭祀用陶器,据古书所记有其人为之性,也有自然之性。所谓人为之性,主要是说陶为各种器形较之青铜、漆器、匏木、金银等更方便、种类也更多,即关尹子所言“一陶能成万器”。故此,陶作祭器易成祭礼。所谓自然之性,是说陶质为泥土,出于大地生于自然,以陶为祭器与天、地、人、神相通。

  《毛诗注疏》曰:“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其义说:祭天用陶质的瓦豆,因为瓦的质地是泥土。

  《礼记注疏》《礼记集说》均有以下记述:“掃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群书考索》卷四五:“祭天地之神尚质,器用陶匏而已,若祭宗庙则皆以木为之。”

  上述几段记述都表明,古人祭祀十分讲究祭器的质地,强调祭天地用陶匏,原因是陶匏与天地之性相近。祭祀是人与天、地、鬼神相通的法门,为其相通则祭祀之器必须与天、地、鬼、神之性一致,否则不仅祭者心气不诚,而天、地、鬼、神也必不能理解享用。

  早期的祭祀对祭器的色彩尚无要求,但到了明清之际,祭器的颜色也讲究了起来。《礼器图式》中记述乾隆十三年祭祀用器,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演义而出,各祭祀场合不同,祭器颜色也不同。

  天坛正位之登、簠、簋、豆、尊俱用青色磁。天坛从位之爵用青色瓷,从位之盏、之铏及配位之登俱为青色。祈谷坛配位之簠、簋、豆、亦青色。地坛正位之器俱用黄色。社稷坛之器用黄色。日坛陶爵用红色,其他日坛诸器亦用红色。月坛诸器用月白色,先农坛器用白色。太庙正殿登用黄色,太庙东庑陶爵用白色,太庙尊用白色。

  今人所见明清之际瓷有青、黄、红、蓝、白等多种单色釉料,有时或不知究理,考之实因五行之说而起,因祭祀天、地、鬼、神而生,乃通灵之物也,是幻化的精神,未来的梦想,也是贵族与平民色系视角的分野。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陶缸

  ▲故宫博物院藏三国吴青釉谷仓

《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29日 3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