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小提琴: 奏响中华民族永恒的旋律
来源: 王雅芳 发布日期:2021-08-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卢云秀在女子帆板比赛中夺金,赛事所在地是《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的与世长辞之地附近。“他一定听得到。”网友刷屏留言,国歌在这里奏响,是最好的纪念。

  在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把布满岁月痕迹的小提琴,它的主人正是聂耳。曾经,聂耳就是用这把小提琴在战争烽火中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经典曲调。

  《义勇军进行曲》见证过“一二九”救亡运动的声势,穿越了抗日战争的烽火,驱散了解放战争的硝烟,直到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49年10月1日,这一雄壮的旋律伴随新中国第一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成为中华民族向世界奏响的最强音。

  1912年,聂耳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中医世家,母亲彭寂宽是傣族,自小在汉、傣、彝杂居的地方长大,对民族民间音乐有天生的喜好。她常用滇戏或花灯曲牌边唱边讲岳飞、孟姜女、《柳荫记》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曲调故事,可以说是聂耳的音乐启蒙老师。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对聂耳音乐才华的萌芽和凸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930年,18岁的聂耳只身到上海追寻音乐梦想,但经济上的窘迫却时时困扰着他。不过,天生乐观的聂耳并未被此击倒,反而把实现音乐梦想作为动力,把全部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一次,他帮朋友从上海租赁电影拷贝到昆明放映,得到了100元的酬金,对于彼时困顿的聂耳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雪中送炭的“巨款”。聂耳将50元汇给了母亲,用另外的50元买了一把二手小提琴和乐谱。从此以后,在上海租住的狭窄石库门房间中,聂耳业余从未停止过练琴,小提琴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聂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畅,当我奏起那常常呼为《Dream》的乐曲时,虽然手指头会痛,无弓法,无指法,也是够快活的了。若如没有旁的事来烦扰,我会不吃饭,不睡觉,不分早晚地练习下去。”

  正是这把小提琴,为聂耳开启了音乐创作的大门。

聂耳在上海表演。(本文图片由云南省博物馆提供)

  1932年,聂耳亲眼目睹了“一二八事变”中侵略者的罪行。他只身一人深入战区了解情况,冒险拍摄了停泊在黄浦港的日本军舰,记录下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并在《电影画报》发表了一个冒险的摄影故事——“一二八”的回忆。

  面对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现状,他提出了音乐应该为时代而歌,为民族而歌。此后,他还在清华大学毕业同学会组织的给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的晚会上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并用这把琴为电影《母性之光》创作了表现劳苦大众斗争生活的电影插曲《开矿歌》。

  1935年初,上海电通公司准备拍摄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聂耳找到夏衍和导演许幸之,主动请缨为电影的主题歌作曲。初稿完成后不久,为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他被迫到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历时半个月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当时曲名为《进行曲》)曲谱的终稿。6月,在中国留日学生的第五次艺术聚餐会上,聂耳用这把小提琴首次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演出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但遗憾的是,这次表演也成为了千古绝唱。7月,当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首次唱响时,聂耳却意外溺水,在日本与世长辞。

  1951年,聂耳的母亲彭寂宽把他生前使用过的这把小提琴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小提琴做工并不精致,质量也不属上乘,边缘已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四根弦依然光亮如初,仿佛等待主人再次拉响它。就是这样一把普普通通的乐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变成了战斗的武器、冲锋的号角。

  如今,参观者每当看到这把小提琴,都会想起聂耳和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听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旋律!

  (作者单位:云南省博物馆)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