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邂逅新晋世界遗产泉州:(引题)
千年后,“光明之城”再度迎来高光时刻(主题)
中国文化报记者 薛帅
千年前,当欧洲大陆的夜晚仍是一片漆黑时,这里就彻夜灯火辉煌,俨然一座不夜城,1271年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抵达这座海港时即称赞它为“光明之城”;千年前,各国商人只要听到它的名字,就仿佛听到金币落下的清脆响声,以至这里舶商云集,船靠船,货堵货,人挤人……它是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世界的海洋商贸中心,是马可·波罗笔下宏伟秀丽、富庶无双的刺桐城。如今,曾经的“光明之城”再度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7月25日傍晚,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一声落锤声响,大会审议通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至14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历经千年,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存在泉州仍然被精心呵护,不断活化利用。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更令这些古迹遗址焕发生机,为古老泉州带来全新机遇。
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 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泉州为何能申遗成功?
10到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迎来异彩纷呈的繁荣期,被学者称为“首个世界体系”。活跃于海洋上的商人和使者,为各地的物资、产品、财富、技术与文化的广泛交流构建起了世界性网络。中国作为亚洲海洋东端的经济与文化引擎,对世界海洋贸易与交流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核心贡献。泉州即是当时这一“世界体系”中具有“主角光环”的城市代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申遗文本负责人傅晶的一席话足见泉州申遗的深厚实力:“泉州系列遗产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空间上连为一体,系统地涵括了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经济体系中的管理、生产、运输、交易、消费、服务等核心环节,覆盖了从港口经城市到腹地的地理和经济区域空间。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相互关联,全面展现了支撑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职能运行所具有的多元社会结构,以及世界性社群间显著的文化交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泉州的系列遗产反映出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卓越的海洋商贸中心的杰出品质,该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分布位置和功能方面相互关联,具有区域组织性,有着整合为一个系统的关键因素及物证,这对亚洲甚至全球海洋商贸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也许出现于申报材料、官方说明里的书面表述过于学术,那么,一位旅行达人的感慨更能直击人心:“别的城市,城是城,景是景,生活是生活,历史是历史,只有泉州能把它们完美糅合在一起!”
“三五步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能听到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正如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所言,泉州的文化遗存密度令其他城市望其项背。面积为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集中了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00多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的确,泉州之美在于其多元又一体、丰富而统一。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这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新晋世界遗产的底气有多足?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800多年前朱熹曾如是评价泉州。如今,泉州更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很难想象,诸多宗教能在此共存延续。踏入城区繁华的涂门街,文庙、关帝庙、教堂和清真寺比邻而居,令人感慨这座城市包容万方的姿态。建于北宋的清净寺历经战乱与岁月风尘,依然保存着高大的阿拉伯式门楼和奉天坛遗址,成为泉州街头最为古老的建筑遗存之一。沿涂门街西行,过两个路口折而北向,便能渐渐看到两座高大的宋代石塔,那便是闽南人心中的佛教圣地开元寺,东西塔不仅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还处处显示着神秘的印度元素。距离泉州城15公里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则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它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也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晋江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说。
古泉州人依海为生,对“海神”的崇拜融在日常生活中,祈风保佑航行平安早已是这里的传统。泉州城郊的九日山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九日山文物管理所主任何春燕说。
城南的天后宫同样是人们远航的见证。作为海内外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宫庙,跨海贸易的人们在这里祈求妈祖的庇祐,随着他们的远行,妈祖的信仰又远播海外。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介绍,随着一些泉州民众向东南亚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移民和进行海外交通贸易活动,妈祖信仰文化经由泉州港向这些地区广泛传播,泉州天后宫是这一独特海神信仰的历史见证。“它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共同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何振良说。
泉州海外贸易为何能维持5个世纪的长期繁荣?除了靠活跃于民间的“信仰力量”,一套适用并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运行与发展的关键保障。“这得益于其特有的制度体系——以市舶司为代表的官方制度。”傅晶表示,作为本次泉州申遗项目新增的遗产点,2020年考古发掘出来的泉州市舶司遗址也是中国目前仅见的古海关遗址。“设置于1087年的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傅晶说。
为何至今才申遗成功?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审议泉州项目的会议于北京时间7月25日17时30分开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当天议程的第一项。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宣读完评估报告以后,全体参会成员均无异议,泉州申遗直接通过,整个过程只用了几分钟。
这短短几分钟的背后,是长达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2001年,泉州便开始筹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报世遗;2006年,泉州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泉州市牵头联合多个城市,全力推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2018年,泉州首度申遗,“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单独申遗失利。当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给出的建议是“不予列入”,当年6月,在巴林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项目的审议结果为“发还待议”,即缔约国需要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我国相关专家在分析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估报告后认为,2018年泉州申遗文本主要存在宏大“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虚化、对比分析失焦、细节依据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会后,国家文物局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强遗产保护和管理,加强考古研究和遗产价值阐释和展示,并与国际专业机构建立合作,从技术层面对申报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
2019年初,泉州项目卷土重来,它被确定为我国2020年唯一申报项目,申报名称也被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新的申遗团队重新编制了申遗文本,在原来申报项目16个遗产点的基础上又新增了6个遗产点,提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展示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公元10至14世纪)作为海洋商贸中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它由一系列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等组成。同时,修订后的申报文本根据大量学术研究,确定了泉州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六大关键要素,分别为机构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结构、生产基地、交通网络、整体格局,而此次申遗的22个遗产点则分别对应了这些要素。
“主题更加鲜明,价值阐述更加清晰完整,遗产内涵进一步丰富,申报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张磊道出此次申遗成功的关键。
“泉州申遗成功不仅对我国,更对世界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傅晶认为,宋元泉州的发展智慧对当今地区发展和国际交往具有重要启示。“泉州以生动的历史实证讲述了开放、互信、对话、融合的重要意义,为世界提供了有关地区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中国方案,也彰显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卓越努力。”他说。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