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养护·研究让千年文明永传承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历经两次大规模维修、管理处工作人员全天候不间断细心呵护、不断加大古籍文物普查保护力度等,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延年益寿,长生祥和。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古建筑群。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下令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渐成今天的规模。

  历经300多年的风云,这座古老宫殿建筑曾一度出现险情。为此,1989年10月布达拉宫迎来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工程。此次修缮国家投入了5300多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开展了111项维修,这在当时的中国文物维修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1994年,第一次修缮工程竣工验收。

  2002年6月,布达拉宫又迎来第二次大规模修缮工程。此次国家先后投入超过2亿元,历时7年之久,开展了地垄加固维修、壁画保护修复等29项主体建筑及35项附属建筑的修缮。

  此外,为加大法制化保护力度,西藏于1997年颁布《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1月修订颁布《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2015年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

  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正式成立。如今,这支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队伍已发展至60余人,其中有来自西藏各地的石匠、木工、彩绘、瓦工、缝纫等传统匠人50余名。

  十余年间,这支维护队伍已实施了包括布宫虫蛀木构件及笾玛草更换维修、廊道等的脱落彩绘补修、白宫室内外阿嘎地面修补、雪城环境整治等项目。目前,布达拉宫管理处共有400多名工作人员全天候不间断守护这座古老的宫殿。

  2018年11月,国家投入3100余万元实施布达拉宫金顶群修缮工程。如今,修缮一新的金顶群,铃声清脆,红色、黄色、白色的窗幔随风飘动,散发出文化遗产的魅力。

  2013年,布达拉宫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先后对部分殿堂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包括年代、来源、外观尺寸、完残程度等14项内容的藏汉双语文物登记。截至2018年底,宫内4万多尊佛像、2.6万多件殿堂文物、2000余幅唐卡已实现数字化建档。

  此外,管理处文研科多年常态化开展文物珍品、文献资料等的研究,先后整理出版了《藏传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萨迦系列》《布达拉宫珍宝馆图录》等丛书,完成了《中华大典·藏文卷》之《历代达赖喇嘛文集》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现代科技力量也在助力布达拉宫拓展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空间。2017年,管理处数字中心相关负责人带着布达拉宫珍贵文物三维数据采集成果和游客全景导览,首次走进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品牌授权博览会。新成果一经展示,就得到了国内外参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也标志着布达拉宫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19年初,布达拉宫数万函古籍文献迎来了总投资达3亿元、规划历时10年的保护利用工程。工程计划在古籍文献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力争结合现代科技与古文献保护方法,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布达拉宫实际的古籍文献保护利用模式。

  为了让更多珍贵的古籍文献“活”起来,工程将利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古文献保护原则,对珍贵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归档展示,让他们走出深闺高阁,走近读者,从而解决古文献“藏”与“用”的矛盾。同时,工程还将在数字化保证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基础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工作,让更多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报综合)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