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时代画卷 奏响奋进强音——2020年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徐必常 发布日期:2021-05-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郊外的梯田风光。 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2020年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的丰收之年。这一年,贵州各民族作家、诗人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生活中挖掘题材、提炼诗意,抒写贵州当下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用文学的方式描绘时代画卷,奏响新时代的奋进强音。就笔者的观察来看,贵州本年度的民族文学创作,主题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手法上有不同的探索,文学批评上有新的收获,民族文学新生力量势头强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时代英模和时代精神的礼赞与讴歌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贵州涌现出了一批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时代英模。各民族作家勤奋创作,以优秀的作品礼赞时代英模、讴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仡佬族女作家王华继2008年以长篇小说《雪豆》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后,2020年又以长篇报告文学《海雀,海雀》再度获此奖项。该书以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为中心,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使海雀村脱贫致富的故事。2014年2月11日,为海雀村操劳一生的文朝荣,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文朝荣的事迹不仅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的形象,也探索了在石漠化地区坚持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协同推进的路子。王华以崇敬的心情深入海雀村,以史家的笔触忠实记录了文朝荣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的点滴事迹,并将小说的叙事手法有效地运用在报告文学中,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侗族诗人姚瑶的抒情长诗《烛照苗乡》,则是献给“时代楷模”、年逾六旬的中国好老师陈立群的礼赞。陈立群不忘初心、至诚为民,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只身从浙江杭州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在担任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3年间,陈立群培养出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学校办学质量大幅跃升。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寨访户,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镇,用义举带动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诗人姚瑶用4000余行的长诗,充分展现了陈立群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烛照苗乡》语言朴素,行文内敛,向世人娓娓道出关于教育、未来和希望的思考。

  布依族诗人牧之的叙事长诗《魂牵梦萦》,以朴实的文本、饱满的情感讲述了优秀共产党员姜仕坤的故事。姜仕坤系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他积极探索当地精准脱贫道路,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羊书记”。2016年4月12日,姜仕坤在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2021年2月25日,姜仕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魂牵梦萦》意象朴素,诗情饱满,塑造了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县委书记形象。

  202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仡佬族女作家肖勤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报告文学《从解剖一只麻雀开始》《两个人的学校》《两地红城新长征》等作品。《从解剖一只麻雀开始》抒写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驻村书记谢佳清带领村民走出深度贫困的动人故事。《两个人的学校》抒写了基层老师阚南忠数年如一日送教上门的感人事迹。《两地红城新长征》则抒写了上海对口帮扶遵义7年间,遵义在教育、医疗、产业、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扶贫成果。肖勤的三篇作品从不同角度切入,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发生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另一位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毛南族作家孟学祥,本年度也在《民族文学》《天津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远行客》《一路平安》,在《中国人物传记》上发表纪实散文《“天眼”住我家》《脱贫路上的“女愚公”》等一系列抒写脱贫攻坚的作品。他的作品多角度地抒写了贫困地区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帮扶干部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拼搏精神。

  历史与现实的诗意表达

  针对历史与现实的创作主题,贵州各民族作家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和启迪,在现实生活中把握时代脉动,力图寻找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

  土家族作家刘照进以散文创作见长,本年度先后在《人民文学》《满族文学》《百柳》等刊物上发表散文数万字。其中发表于《人民文学》第六期的散文《乌江水远》系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作品。散文以全景视角和散点透视,书写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现实风貌,既是作家个体的独特体验,也是时代映照之下的历史书写。

  水族作家潘鹤本年度在《贵州日报》《贵州作家》等报刊上发表《我的二姐》《我在拍摄地三都盖赖村驻过村》《望月阳明祠》等多篇散文,其作品围绕历史与现实进行书写,那些充满烟火味的人间悲欢在他的笔下显得坚韧而温厚,凸显出人性的良善和文学的张力。潘鹤的笔墨一直守望水乡故土,在兼顾历史文化的构建中,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情。

  苗族诗人末未、龙险峰本年度都有优秀的作品呈献。末未的《茶园小记》被《民族文学》和《三月三》推介,本年度他还在《山花》第七期刊发组诗《菜园记》(五首)。末未关于“菜园”的一系列诗歌,就如他耕植在菜园里的植物一样鲜活。龙险峰则着重于历史题材的抒写,他发表在《民族文学》2020年第九期上的组诗《纪念碑》,讴歌了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他追寻红军在贵州的长征足迹,探访抗战遗址和抗战英雄,用诗歌为他们构建了一座壮丽的纪念碑。

  文学批评的跟进与前瞻

  近些年来,贵州各民族评论家一直在努力补齐民族文学批评的短板,构建属于本土的批评立场,以期总结阶段性的民族文学创作。

  白族诗评家、诗人赵卫峰本年度先后在《星星》上发表《网络环境里的诗歌意识呈现》《沿着时间线索追忆、凝望与定位》等诗评多篇。《网络环境里的诗歌意识呈现》从“时代环境”“物质环境”“生命质量与生活价值”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诗歌意识”在新时期的新一轮生发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多面性,“诗歌意识”的普及生长与网络化传播条件、自由写作实践互为因果,“诗歌意识”的生成和拓疆本身也意味着历史意识及伦理道德的新一轮认知等观点,并梳理出了网络诗歌存在的理由。赵卫峰的诗歌批评有着开阔的视野,他既着眼于诗歌的文本,又着力探索诗歌的理论建构,其诗歌批评有着很强的前瞻性。

  土家族评论家、作家向笔群则着重于本民族以及地域的文学阐释与研究。他在《民族文学》2020年第十期刊发评论《新中国语境下土家族文学的崛起与繁荣》,还出版了评论集《地域文学的个人阐释》。《新中国语境下土家族文学的崛起与繁荣》对土家族文学创作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提出“土家族文学创作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坚守与多重文化包容的特点”等观点。向笔群在文学批评上作风严谨,每个论据都讲求出处,经得起推敲,对阅读者有着广泛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此外,贵州“90后”苗族作家田兴家,布依族作家王杰、李仕成,“90后”土家族诗人袁伟、野老,“00后”回族诗人王近松等,也在本年度发表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正在形成。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抒写者,贵州各民族作家正奋力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学使命。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