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电视剧剧照。资料图片
文学创作有自身的规律,最关键的一条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支撑。电视剧《经山历海》根据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改编,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乡镇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致力改变乡村面貌的时代故事。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等主要内容。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文学是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敏锐的创作者总是能不断感知时代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在充分认识生活、全面开掘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匠心和审美创造,创作呼应时代、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凝聚共识、凝聚人心。
以文学凝聚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文学创作有自身的规律,最关键的一条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支撑。有生活基础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共通性,可以让不同接受群体产生共鸣。恩格斯谈文艺,特别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突出的是艺术创作对生活的提炼和凝聚。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关注的也是艺术创作对生活的抽取和概括能力。原生态地展现生活固然可以突出生活“真”的一面,却不利于“善”和“美”的传达。只有以典型化的方式进行精加工,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来。文学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是艺术家情感的外化。作家开展创作,需要对社会生活和自我体悟进行凝练与升华。
为人民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战争年代里的人们,记忆中留下的是革命经历和革命精神;新中国成长的一代多是在红色教育中发现认识新生活的美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与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不同时代,人民对世界的关注不同,文学创作的重心和主题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回顾过往,经过筛选留下的文学精品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汇聚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可以为后世提供缅怀或传承的精神力量。
20世纪80年代,《陈奂生上城》塑造了老实木讷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想靠卖油绳买一顶鸭舌帽子的陈奂生,因病在招待所住了一晚,花掉了买两顶鸭舌帽的钱。这个花费是一个农村壮劳力七八天的劳动所得。从表面看,《陈奂生上城》写的是农民物质富足后的精神变化,但深层次提出的是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城市是现代的象征,是先进文明的体现,“上城”凸显了当时的城乡差距和劳动分配的不均衡,关注这些是为了对当时农村发展的出路进行探索。敏感于时代召唤,高晓声先后创作出了《“漏斗”户主》《陈奂生包产》《种田大户》《陈奂生转业》《战术》《陈奂生出国》等以陈奂生为核心,反映农民农村的困境与喜悦、期望与变革,用文字记录了八九十年代的乡土中国,影响深远。
对作家而言,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将之与时代的变化结合,透过一个主题、一个场景、一个形象的塑造等反映时代的发展,进而凸显出时代精神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产生的重要支撑。闭门造车,仅仅停留于一己悲欢,个体情感不能有效地和外在发生关系,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呢?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切身感受和情感投入,但感受与感情不能只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作为一个善于写农民的作家,高晓声长期生活在农村,深切体悟了农民和农村的变化,用文字凝聚了一个时代,必将长久被历史和人民铭记。
创造性地激活红色资源,以“拧成一股绳”
文艺创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影响时代的走向。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少的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党的光辉历史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期间,《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等街头剧,就是以爱国和抗争主题凝聚人们的愤慨,召唤民众的抗日热情,用简短的文艺创作凝聚起抗日力量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近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收获,是鼓舞激励数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力量来源,更是当代中国人确立信仰的重要构成。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化地、创造性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与鲜活生命力,可以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凸显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拧成一股绳”。
文艺作品承担着社会使命,不是艺术家悲欢离合的个体感受,而是要服务人民大众。文艺服务人民不是娱乐性的简单传送,而是通过普及与提高来凝聚共识。具体说来,普及是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提高是需求满足后艺术修养与觉悟的提升。因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易于为人民群众接受,所以在普及之后要有提高的追求。“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普及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不利于文艺凝聚作用的发挥。同样,只有提高,没有普及,提高就成为空中楼阁,凝聚就缺少坚实的基础。
作家感受生活,发掘时代精神的核心与真谛,以个性化的形式将之表现出来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在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概括时代发展的主潮,传递真理与价值,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从这个角度看,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好的文学作品有助于人们认知真理、坚定信念,更好发挥真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在大格局下关注文学凝聚人类文明的价值
不仅是现实主义创作关注时代,其他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无法漠视对时代的参与和概括。从表面看,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与现实关联不大,但实质是今天的时代精神在文学中的映照。《三体》塑造了罗辑、汪淼、章北海、云天明等英雄,这些形象超越了以往的道德英雄,他们关注的不再是个体或特定群体的价值,而是人类生存延续的责任,是人类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他的作品凝聚的是人类文明的价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出现突破了“异化”理论的阐释范畴。科技进步让“物”越来越具有“人”的特征。重新认识人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审视和发展人类已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文明走向等,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要思考的新论题。刘慈欣的小说突破了自我和单纯书写人的叙事追求,关注整体人类与外在的关系,是宏大叙事在新时代的新表现。如果现在的文学创作继续漠视人的整体性和共通性,忽视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联,恐怕就与时代有点“隔”了。(王瑜)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