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博物馆——走出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之路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综合报道 发布日期:2021-04-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4月2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各族演员向游客展演民族风情歌舞。 邓华摄

  西汉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它在清朝乾隆年间出土于广西北流县(今北流市),鼓面直径达165厘米,残重299公斤,被誉为“世界铜鼓之王”。

  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传统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凤鸟纹、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广西民族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让民族文化走出展厅,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广西素有“八桂”之称,山川秀丽、物产丰饶,这里世代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0多万,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它们点缀在山水间,斑斓了岁月,滋养着一代代八桂儿女,创造了一个个传奇。

  4月27日,正在广西南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观看三月三“歌圩节”壮族对歌等民族文化活动展示,了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情况。

  一座博物馆——

  留住历史根脉,荟萃民族情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青秀山南麓邕江河畔,占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一座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根脉和文化传承,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 

  西汉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面出土于广西北流市的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残重299公斤,被誉为“世界铜鼓之王”。

  “当我在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云雷纹大铜鼓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面铜鼓上的纹饰很感兴趣。”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李娅说,她向总书记详细讲述了其中的寓意:这面鼓的中心是太阳的花纹,代表着万物生长靠太阳。作为传统的稻作民族,壮族祖先对太阳有着特别的崇拜。鼓外围凸起的晕圈还分布着雷纹、云纹,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左江花山岩画是广西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唯一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花山岩画展示区,李娅这样向总书记介绍,岩画上的图案是对大型群体祭祀场景的描绘,代表着敬天敬地敬太阳,祈求氏族兴旺,繁衍不息。

  一件件文物,一个个还原场景,一幅幅图画……它们见证着历史的足迹,蕴含着民族的智慧,照亮穿越时光的脚步。

  广西民族博物馆目前有藏品5万余件(套),包含铜鼓、服饰、银饰、织绣、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等。其中收藏古代铜鼓345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收藏纺织品1.86万件(套),涵盖广西12个世居民族,特色鲜明、体系完整。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是静态陈列与活态展演相结合。这里不仅常设“壮族文化展”“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等专题陈列展览,还展示着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仙节”,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广西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2014年,广西武鸣县申报的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4年起,广西每年组织壮族三月三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固定活动场地之一。

  4月2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民族文化活动集中展演中,扮演歌仙“刘三姐”的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鹿寨分院舞蹈老师韦丽艳,她与其他穿戴民族服饰的同伴,向来参加壮族三月三同心“歌圩节”的宾客展示广西各民族的服饰。韦丽艳说,听到总书记说电影《刘三姐》拍得特别好,当时在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而且有国际声誉,她特别激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三姐的歌’、壮族文化传播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刘三姐、了解广西。”韦丽艳说。

  一座博物馆——

  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发展路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开放,十余年间,博物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炼地域特色,不断创新和探索新时代博物馆发展之路。

  2019年3月,在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来临之际,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十几家知名企业和单位推出“纹创广西·八桂造物”——2019壮族三月三文化创意产品,其中就包括与华为联名推出的手机壳。之后,这种博物馆跨界融合一直在进行。

  “这样的创意形成了现代都市人与传统壮族文化的隔空对话。广西民族博物馆尝试与不同业态合作,推出文创产品,让民族文化走出展厅,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使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更生敬意,对现实生活更有感悟,对未来更怀信心。”广西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吴伟镔说。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研发之路上多方探求,与知名企业品牌跨界合作,先后开发龙凤福、壮锦、瑶魅、广西12个世居民族卡通形象、花背带、花山岩画、鼓往今来、原生秀美、三角梅、纹创等十大系列产品,共计700余种约10万多件,让深藏于博物馆的民族文化以文化创意方式向公众传递八桂情韵。

  创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打造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一直着力推进的大事。早在建馆之初,广西民族博物馆就与分布于广西各地的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联结,实施“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创新发展,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日益专业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声有色。

  自2011年开始,广西民族博物馆将“参与式影像”理念融入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文化记忆工程”,开启“乡村纪录影像培训计划”。通过专家培训,各生态博物馆所属社区居民拿起相机、摄影机等,参与到社区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中。2012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创办“广西民族志影展”,以展示“文化记忆工程”和“乡村纪录影像培训计划”的成果。

  截至目前,“广西民族志影展”已连续举办5届,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纪录片双年展。各生态博物馆共拍摄150余部民族文化纪录片,获奖作品达30余部,其中部分影片还在欧美等国家进行交流,弘扬了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起到了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作用。

  “依托独具广西特色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项目,我们还主动将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努力开拓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说。

  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成功打造了“畅享民歌”文化品牌。秉承八桂大地各民族“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传统,“畅享民歌”旨在挖掘原生态民歌,保护并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0年至今,活动已成功举办7届,先后有万余人参与,社会影响力深远,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