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对广大青年寄予殷切希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于日前召开了“新时代各民族青年学者的担当与责任”座谈会。研究所的资深学者与青年学者一起交流探讨,旨在引导青年学者牢记五四精神,不断汲取奋进力量,扎实推进民族文学研究,推进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
◆深刻理解五四精神
走好文化传承之路
“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从五四运动青年学生觉醒,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领导革命,这部奋斗史也是青年奋斗史。我们党的领导人在投身革命之时都还是青年人。”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表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走到今天并取得辉煌成就,也是一代一代青年接续奋斗的结果,因此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有所担当,关心和培育青年的成长也因而变得尤为重要。
“五四运动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中国各族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新起点。”在藏族青年学者意娜看来,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各民族融为一体、团结奋斗的伟大起点,以北京蒙藏学校师生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青年参与其中。同时,一大批参与五四运动的少数民族先进青年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刘清扬、马骏,蒙古族的乌兰夫、多松年,白族的张伯简,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等。
“可以说,随着五四运动的胜利,中华各族儿女在共同斗争中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觉醒。也正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引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目标和方向。”意娜认为,在此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发出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
◆坚持民族文艺研究正确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守“人民性”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重要论述,为民族文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青年学者刘大先指出,源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民族文化研究中,要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在书写历史与现实、构想未来愿景时,要立足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特色,进而建构起命运共同体的叙事。
壮族青年学者李斯颖认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学是各民族独特的知识财富,积淀深厚。传承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学,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将从多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倡的“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实现。
蒙古族青年学者玉兰认为,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应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发挥青年学者科研优势
积极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对青年成长进步的关怀。”青年干部刘畅表示,青年人尤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六点希望,即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我们要牢记嘱托,忠实践行。”
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在发言中表示,各族青年学者应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视为一种光荣使命,热爱这份事业,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报以敬畏之心。年轻人要在学习和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交流,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气。
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瑾瑜对年轻人提出希望,鼓励他们发扬五四精神,胸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发挥青年学者在各学科领域的优势,为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三大体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以高质量的成果书写人生精彩篇章。
“新时代正是社会科学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各民族青年学者应该勇于担当。”李进峰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民族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跨学科的情况比较多,一些看似是文学问题,实际上也与民族问题研究、宗教问题研究等相关。青年学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方向和价值取向,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优异成绩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