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秋意浓
来源:中国民族报 唐红生 文/图 发布日期:2020-1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阳产秋色

  深秋,又去徽州,这次是要到歙县阳产村。

  车窗外,粉墙黛瓦马头墙,或在山腰,或在林中,或在溪边,随意搭配,入眼皆成画。

  来到山脚下,换乘小型面包车上山。峰回路转,贴壁开凿的盘山公路蜿蜒崎岖。司机的车技十分娴熟,在窄窄的山道上速度不减,但还是不免令人担心。5公里的路程,总算有惊无险驶过。

  太阳偏西,阳光正艳,将山峦与树木涂抹上一层暖色。站在高处眺望,湛蓝的天空下,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数百栋黄土墙、小黑瓦的土楼,其间夹杂着少量砖楼,一座座,一排排,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裸露的黄土尽情地沐浴着暖阳,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我忽然想,阳产这村名,莫非是阳光产物之意?经打听才知,“阳”表示面对阳光,“产”在当地方言中意为陡峭,故而得名。我只猜对了一半。

  土楼有别于徽派建筑,外形原始古朴,一看便知有故事。村民告诉我,阳产为郑姓聚居地。郑姓在宋时由歙北迁至定潭;明末清初,再由定潭迁到这里,从此落地生根,高筑土楼,垒石而居,繁衍生息,兴盛时达1200余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穿行于石阶、巷道,我静静地品味,摸一摸土墙,手指竟没有沾染一丝尘土。以青石为地基,泥土与碎石混合而成的墙面,怎能建得如此之高?我疑惑不解。不远处,烟熏火燎的一段土墙,是岁月流淌的痕迹,仿佛正向我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原来,人们在泥土和碎石中又加入了糯米粥,搅和均匀后,用木板包夹后夯实,慢慢晾干。待夯土层结实后,再加层进行夯实。如此一遍又一遍,一层又一层,土墙逐渐增高。这厚实的土墙不惧山中风雨,护佑着村民,温暖着光阴,也承载着家的情怀。

  梦里徽州今犹在,更见当年一土楼。土楼真乃徽州建筑的瑰宝。

  秋还在村中徘徊,阳台、屋前、土墙上,一串串红辣椒、一打打金黄玉米随意而挂,柿子、菊花、粉丝、山芋粉……盛放在大大小小的竹匾中,五颜六色,一幅晒秋场景图鲜艳夺目。为民服务中心楼前,晒秋的氛围最为热烈,用辣椒和黄豆拼成的五星红旗悬挂在二楼的檐下,面积足足有一间房之大,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几座“粮仓”贴着大红纸,上面写着“丰”字,四周摆放着硕大的南瓜,洋溢着丰收的喜庆。有趣的是,一只花狗懒洋洋地躺着,全然不顾人来人往,那份平静淡然,不像是在看家护院,倒像是来点缀景致的,惹得众人纷纷在此留影。

  漫步村中,墙头上发黄的狗尾巴草,迎风自在摇摆,一如村里的生活清静闲适。一位老人坐在门前,门上褪色的春联,缭绕着温馨的烟火气息。他手捧茶壶,摇头晃脑地听着戏,不时地跟着哼上几句,那神态早已融入戏中。

  这般闲适的山村生活,也有忙忙碌碌的一面。一些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和民宿,门前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一家院落外,如火一般的红枫挂在土墙上,我欣赏着便走了进去。想添点开水,可屋中的水瓶空空。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再等等,说水已经响了,马上就开。闲聊几句得知,她家的餐饮生意不错,日子过得红火,路过的游客加开水全部免费,因而供不应求,言语中满是朴实之情。

  村子五彩斑斓的树下,泉水叮叮咚咚,婉转动人。掬一捧清澈的泉水,从指间流泻,溢出的是甘甜气息。泉水从大山深处岩层中渗出,滋养这儿的草木、田园,流进寻常人家,也流进我的心田。

  走出村口,已近黄昏。夕阳染红了天空,用金色线条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回望古村,凹里人家沉浸在一片橙黄中。归巢的鸟儿一阵啼鸣,恰似人与自然合奏的和谐乐曲。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