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民族志影像魅力 留存文化记忆—— 2020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梁小燕 发布日期:2020-12-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本届影展开幕式上,来自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的返乡青年正在表演侗族琵琶歌。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近日,2020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在广西南宁举行,这也是第六届广西民族志影展。本届影展历时5天,采取民族志影片与非遗影像相结合、线下展映与线上交流相结合、影片放映与学术研讨相结合、主会场活动与分会场活动相结合的“四结合”形式,在展示民族志电影魅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让更多观众享受民族文化影像视听盛宴,留存珍贵的文化记忆。

  ◆影像为媒 展示非遗魅力

  本届影展通过主展映单元、乡村影像单元、新锐单元3个单元,共播映42部民族志影片,在延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宗旨的同时,着重展示非遗项目影片。如主展映入围作品《鼓·舞》,以非遗项目傣族象脚鼓舞国家级传承人波罕丙为主线,讲述了象脚鼓的制作工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新锐单元入围作品《踏雪寻鱼》,通过对渔民群体的记录,展开对新疆渔业生产发展和生活风貌的描述;乡村影像单元入围的《草鞋》《饭盒》《白裤瑶风桶》《追梦的“石头”》等作品,将浸染在日常生活中的工艺、仪式,用影像细腻地传递给观众。

  “民族志纪录片,并非单纯记录非遗项目的工艺、技艺本身,还有对非遗传承人及其生活环境、接触人群等进行全方位的记录,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非遗、进行公共传播、增加公众关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届影展组委会主席、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说。

  为了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本届影展开幕式特邀乡村影像单元的两组参与者——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海珍和贵州黎平县龙额镇“80后”返乡青年组建的侗族乡村影像团队,分别带来京族独弦琴奏唱和侗族琵琶歌表演;闭幕式上特邀广西龙州民间天琴表演队奏唱《放雁》。

  ◆宽进严评 汇聚精品佳作

  本届影展共收到北京、上海、重庆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外的民族志影片近200部,涉及扶贫、手工艺、饮食、戏曲等题材,最终,3个单元共9部影片斩获大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影展在“宽进严评”的原则下,入围影片风格多样,尤其新锐单元的学生影片,可以望见其学科背景和实验精神。

  主展映单元“优秀影片奖”获奖影片为《放雁》与《大河唱》,前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日常观察和其自身讲述,呈现致力于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的年轻人形象;后者虽是院线电影制作模式,却自觉遵循人类学影像创作方法与文化价值观,通过长达1年以上的跟踪拍摄,对我国西北民间社会与文化作了丰富呈现。

  因主展映单元佳作迭出,评委会特增设两个“评委会特别奖”。一个颁给了《保苗祭》,影片记录了当下我国乡土社会面临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另一部获奖作品是《丢失在这里,住在这个村》,影片通过讲述祖孙两代女性跨时代的生活,勾勒出金沙江沿岸傣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对丰富人类学电影的叙述方式具有积极贡献。

  乡村影像单元是广西民族志影展的特色和亮点所在。广西民族志影展创立于2012年,起步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在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开展的乡村影像记录工作。因此,乡村影像的理念、技能培训,以及公开展映交流活动成为乡村影像定位与发展的关键。从2012年首届生态博物馆乡村影像技能培训班开始,广西民族博物馆每年在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内开展有针对性的选题、拍摄、剪辑等教学工作,扶持各地文化工作者和村民创作本土题材影片,广西民族志影展则成为其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本届影展乡村影像单元共评选出3个“优秀影片奖”,分别是《草鞋》《和里记忆》《三江侗笛》。其中,《草鞋》的作者既是民族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是当地的一名村民,作品深入地探索了如何用影像进行自我表达;《和里记忆》是广西驻村干部与村民合作拍摄的影片,显示了影视人类学的两种功能——用视频对民俗活动的记录、用照片唤起凝固的集体记忆;《三江侗笛》则从选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到表演现场,完整展示了三江侗笛,为民族艺术与民间手工艺的影像化呈现作了有益尝试。

  新锐单元“优秀影片奖”获奖影片是《我是贝侬》与《梁二爷》。两位学生作者展现了不同的影像探索,一部以山歌为媒,走出作者探寻自我身份的路径,呈现了影像表达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一部走进一位貌似落伍、落魄的京剧票友的生活现场和内心世界,展现老爷子有趣、有尊严、有意味的人生。

  ◆重访起点 致敬先行者

  本届影展举行期间,时值我国民族志电影先行者杨光海逝世1周年,为此特设“杨光海先生与‘民纪片’(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上放映了杨光海摄制于1960年至1962年的《鄂伦春族》,影片完整记录了鄂伦春族4个季节的迁徙和狩猎生活,被誉为民族志纪录片中的高质量影片。会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庞涛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鲍江展开对谈,探讨民族志纪录片对当代民族志电影实践的借鉴意义,梳理了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论在我国的学科进程。

  著名纪录片导演和渊拍摄了杨光海的长期合作者、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蔡家麒的访谈录影片《与光海兄在大兴安岭拍鄂伦春族》,并在研讨会上放映。影片中,蔡家麒深情地回忆:“纵观光海师兄一生所编导拍摄的民族志影片和录像片……他每拍一片都有文章,显而易见,光海师兄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研究、笔耕不辍的学者型的人。”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郭净用大量照片梳理了杨光海的生平与学术历程。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亦通过文献梳理了杨光海的学术贡献,他表示:“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杨光海确为我国民族志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理论与方法,创作与教学,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传播,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届影展还为杨光海颁发了“中国民族志电影杰出贡献奖”。“60多年前,像杨光海先生这样的中国民族志电影先行者就埋下了学科种子,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开拓出影视人类学这个学术领域。在影像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创新精神愈发显得珍贵。重访学科起点,梳理学术史,启发新知,正是举办影展和研讨会的目的和价值。”鲍江表示。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