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云南福贡傈僳族村寨:守好“老”手艺 闯出“新”路子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静 王培洁 发布日期:2020-11-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此路恒(中)在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工人进行培训。 福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高山巍峨,峡谷深深。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于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18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举措的推进,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应运而生,该工坊坐落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

  右衽短衫、坎肩、麻布长裙,走在峡谷小镇的街道上,古朴典雅、色彩鲜艳的傈僳族服饰格外惹眼。近年来,凭借非遗工坊和致富能人的引领,赤恒底村村民守着制作民族服饰的“老”手艺,闯出了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带头人身残志坚  依托传统技艺艰苦创业

  云南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是古老的傈僳族村寨,村里一直保留着手工织布、制衣的手艺,传统的傈僳族服饰都是各家自己用手工织布做成。走进赤恒底村干老布、娃底等沿江4个村民小组,随处可见农户在缝制民族传统服装。在鹿马登乡赶集日,每3个经营民族服装的“老板”里,就有一个赤恒底村民。而有此盛况,此路恒功不可没。

  今年54岁的此路恒,是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幼时因病落下残疾,拄着单拐的他,硬是凭着满满的干劲,带着村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成为村里人人夸赞的“阿此老板”。

  2012年,此路恒靠着种草果,年收入达到6万元,成为福贡县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但如何能掌握技能、发展产业成为他开始考虑的问题。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妻子纺线织布、进行服饰加工的好手艺给了他启示:手工织出来的麻布卖布匹利润少,服饰成品却能在市面上卖到好价。于是,此路恒和妻子购置缝纫机等机器设备,设计、制作起民族服饰。凭借精湛的手艺和民族服饰的好市场,此路恒的生意蒸蒸日上。但看到村里大部分村民依旧贫困的状况,此路恒认识到:一个人富不是富,全村人富才是真的富!

  2013年,此路恒牵头成立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经他发动,村民们自愿合资了100多万元,购置加工生产设备,组建专门的生产队,改进了过去家庭作坊布料粗糙、产品单一、服装规格不统一的缺点。根据客户需求,此路恒还带着大家不断丰富品种,设计新样式。“我们这里各家各户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为让更多人受益,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既允许有资金的农户参股分红,也让老弱农户按件结算。在众人的努力下,合作社当年就实现了户均收入2万元。

  “真想不到靠老手艺就能赚到钱哩,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合作社工作的农户纷纷表示。合作社的成功不光让农户的口袋鼓了起来,也让村民们意识到传统手艺在脱贫致富路上的大能量。

  借势成立扶贫工坊 传承手艺与致富两不误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传统工艺振兴为重点,大力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同年,借助这一“东风”,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依托合作社成立。

  工坊成立伊始,开展传统手艺培训成为第一任务。2019年4月25日,福贡县非遗扶贫第一期“民族挎包”手工制作培训班正式开班,此次培训共吸纳35名学员参加。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学员们主要学习傈僳族传统挎包刺绣、制作工艺流程、产品缝制等。

  “我们的培训老师都是老手艺人,让他们来教学才是纯正的手艺传承呢。”为传承技艺、确保产品质量,此路恒邀请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员等传授技艺,对放线、排线、穿线、安装、上架、织布、手工缝制等传统技艺进行精准指导。

  同时,工坊也在找准定位、开拓市场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工坊主打原生态民族服饰生产,打造了“纱兰颜”品牌。“这个品牌的产品集聚了福贡傈僳族传统服饰的精粹。”此路恒向记者介绍,同时, “纱兰颜”兼顾了大众审美和实用需求,以实现保护传统手艺和顺应时代潮流为目的。

  工坊的设立保障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此路恒又开始解决销量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稳定的批发销售关系,“纱兰颜”服饰得以进入全国各地的市场;另一方面,此路恒还创办了“云南民族服饰网”,让线上销售成为可能。现在,合作社每年生产的服饰产品达到4万套,除在国内销售,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

  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品牌发展,福贡群发民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上成效显著。2019年,工坊总收入达460余万元,带领当地218户412人脱贫,其中残疾人66人。2020年上半年,工坊带领110户200人脱贫,其中残疾人30人。

  向文旅融合进发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扶贫重在扶志。此路恒的身体力行、非遗扶贫工坊的如火如荼,让乡亲们切身感受到脱贫的步伐在加快,也带动更多人走上了自主脱贫之路。

  邓李大是赤恒底村娃底二组的村民,大胆的他把目光了投向村里的旅游项目。近些年,当地政府为改善村貌,开展了“文明示范户”的家庭改造项目,村里大部分住户都进行了房屋扩建和修缮工作。邓李大瞅准机会,率先成立福贡赤恒底乡村旅游合作社,共吸纳30户农户入社合作,致力于打造农家乐一体化旅游项目。

  受益于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班,邓李大深知借力民族文化才能走长久的致富路。

  傈僳族向来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的老话,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以歌曲助兴。2006年,傈僳族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赤恒底村可是有名的‘傈僳歌舞第一村’,这就是我们的致富法宝。”邓李大自信地说。

  邓李大热爱本土原创音乐,早年间也在外学习了一些音乐专业知识,回乡后成立了远近闻名的“赤傈然乐队”。近两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邓李大牵头举办赤傈然原创沙滩音乐节,2019年活动视频点击量高达1200多万次,近万人在现场观看演出。

  云南大学教授高志英表示:“邓李大等人创办的乡村音乐节是展示傈僳文化的窗口,也是通过文旅融合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据介绍,赤恒底村目前有6个群众自主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各类合作社先后吸收社员22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1.5%,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占全村贫困户总数的45.6%。

  在村民们渐渐找到致富门路的时候,赤恒底村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愈加丰富起来,此路恒带领的傈僳族农民红歌合唱团队伍越来越庞大。《歌唱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团结就是力量》……如今,一曲曲红歌合唱时常在山谷中回响,赤恒底村的村民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干劲、信心满满。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