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展览,用声音呈现中华民族情歌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张雪娥 发布日期:2020-08-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为更好地呈现苗族情歌,展览设计了苗族服饰情景式展示。

  壮族四弦,古老情歌传唱工具的展示。

  8月25日,在中国传统“七夕节”到来之际,伴随着两位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歌手清亮、高亢的歌声,中国民族博物馆联合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听民族情歌·迎美好七夕”媒体见面会暨展览直播活动,为首都观众奉献了一道可以“听得见”的爱情文化“视觉大餐”。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我国拥有无比壮观的情歌文化,各民族情歌种类繁复、数量浩大,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藏。其中,少数民族情歌占据相当大的部分,达到了80%的比例。

  “声音——中华各民族传统情歌文化展”是中国民族博物馆探索人类声音文化的博物馆表达与阐释的一次尝试。展览通过“看·声音——声音消逝后的现场”“思·声音——歌为媒:习俗、审美、哲学”“听·声音——中华情歌文化多样性大观”“唱·声音——传统情歌走向现代”4个单元讲述中华各民族情歌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博物馆里展示声音,需要调动起空间的因素,让空间的各个要素成为塑造声音的手段和方式,使声音真正成为‘被空间化的时间’。”郑茜说,事实上这一过程需要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的情感和体验都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地实现。

  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用历史回廊的空间形态展示出一个声音消逝后的历史现场,其间呈现出留存在时光隧道里的声音的沉淀物——器物、图像和字符,它们成为人类追求爱情的符号,是古老情歌的传唱工具。比如以石拓片的形式展示的我国古代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情歌——《候人歌》,这首歌是大禹的妻子为等待大禹治水归来所作,虽然只有“候人兮猗”四个字,却凭借语气助词“兮”和感叹词“猗”的交替延展,升华着歌唱的主题,被认为是一首完整的情歌。第二单元涉及哈尼族“小声唱的情歌”“大声唱的情歌”“葬礼上唱的情歌”,以哈尼梯田的视觉元素构造出一座声音殿堂的形象,呈现出在梯田文化环境中孕育的传统情歌文化。第三单元分设数个少数民族情歌情景式展区,展出的侗族大歌、彝族海菜腔、新疆“花儿”等民歌品种,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单元在展示中华情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以各自独立的展区空间围绕成一个环形的聚音场,用以呈现多元异彩而又相互包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情歌人文地图。

  从辽阔的北方草原到蜿蜒的南方山水,我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也酝酿着不同的民歌曲调。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空间,其间能聆听到《康定情歌》《小河淌水》《半个月亮爬上来》等10首从民间走向艺术殿堂的经典民族情歌,这些情歌大多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谣改编而成。展览也藉此告诉观众:传统情歌在今天以另一种方式生长,依然深深地嵌在人们的情感世界里。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

  (本文图片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提供)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