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绣娘:绣花针下的新生活
来源:中国民族报 周芳 发布日期:2020-07-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发起最后总攻的征程上,遍布全国各地的非遗资源在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以其独特优势推动着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遗+扶贫”不仅实现了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 的理念,还有效提振了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振奋了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专栏将聚焦“非遗+扶贫”的精彩实践,讲述生动的帮扶故事。

——编者

  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舀水村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绣娘们一起制作绣品。 马希平摄

  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舀水村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绣娘们一起制作绣品。 马希平摄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走出来的马箫箫,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这里,“想通过创业帮助家乡的姐妹脱贫致富,让她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这个“90后”东乡族女孩,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负责人。在她的带领下,一群生活在深沟大梁里的东乡女同胞,用一针一线逆转了自己的生活处境,也推动了东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创建工坊,带动东乡妇女积极就业

  东乡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平均海拔超过2100米。这里缺水少田、土地贫瘠,全县1800个自然村零散分布在山岔沟壑中,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也是甘肃脱贫攻坚的重点县。资料显示,2017年东乡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08元,2018年东乡县贫困发生率达16.39%。

  “我小学时转入兰州读书,在兰州上了大学。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到家乡,见到儿时的玩伴,发现她们的生活跟十几年前差不多,而且大多成家后足不出户,也没有经济收入,离外面的世界太远了。”这正是触动马箫箫决定回到家乡东乡县达板镇舀水村创业的原因。

  在舀水村,马箫箫将目光投向了东乡族刺绣,这一东乡妇女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她家中至今仍保留着一对太爷爷母亲亲手缝制的“菜瓜枕头”,长方形,一红一蓝的帛面上绣着鲜艳的花枝。

  “我们东乡女子心灵手巧,擅长刺绣,从鞋垫、袜子、肚兜到门帘、枕套、靠垫等,都靠自己一针一线装点家中的一什一物。”马箫箫说,遗憾的是,大家只把刺绣当作休闲和乐趣,没有形成经济效益。

  2018年7月,马箫箫创办了土本土刺绣工坊(后发展为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广揽当地绣娘,以实际行动带领当地村民就业创收,复兴弘扬东乡族刺绣。

  “工坊成立之初,我挨家走访去劝绣娘们加入。最难的是说服绣娘的家人,特别是老人,大家都不相信可以靠刺绣挣钱。”马箫箫耐心地告诉老乡,绣娘可以不用出门,在家里接订单,东乡的传统刺绣有特色,肯定能打开市场。

  最终,不甘心被贫困锁住一生的东乡妇女决定试一试。彼时,东乡县妇联组织开办一系列刺绣培训班,请老师教授技艺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通过培训,大家不仅提升了刺绣技艺,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观念的转变,知道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马箫箫说。

  马色麦、妥梅香,就是因此受益的绣娘。从最初的不敢跟陌生人交流,到现在都能大大方方地做直播带货,“刺绣技艺也越来越好,收入逐渐增加。”

  高原秀场,引领绣娘成为产品设计者

  东乡县积淀着丰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拥有众多非遗项目,其中擀毡技艺和传统民间故事《米拉尕黑》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亦有东乡语、钉匠工艺、东乡族刺绣、盖碗茶等多项省级和州县级非遗项目。

  列入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乡族刺绣,俗称“扎花”,以配色大胆、粗放见长,一针一线里都绣进了东乡人的豪迈与热情。根据所用针具的不同,东乡族刺绣可分为“绣花”和“剁花”两种。其中,剁花即剁绣,是东乡刺绣中极具特色的工艺技法,具有西北风格及可传承的工艺价值。“剁绣是将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凸起的连续纹路,立体感强,颜色鲜丽,适宜表现茂密、粗犷的图案。”马箫箫说。

  2018年10月,碧桂园东乡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发现了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项目。于是,项目部联合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一起,开展东乡刺绣设计合作,为产品的设计、包装、销售提供支持。

  “当非遗成为大家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非遗产品做得更好,赢得更多市场。”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贺爽如是表示。

  2019年10月,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团队一行来到扶贫车间,开展为期3天的设计工作坊活动,助力当地绣娘提升设计水平。

  经过设计团队的美学指导,车间的绣品焕发全新的生命力。选用当地常用的杏花、蝴蝶等图案,结合现代感十足的金属元素,将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制的绣品打造成一整套首饰作品;以知名的东乡羊形象结合现代设计风格,赋予东乡族刺绣创新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在三天两夜的工作中,北京服装学院的师生团队不仅完成了几个系列的刺绣首饰设计,还为绣娘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原走秀”。当看到绣娘们戴好共创的首饰作品,搭配着东乡颇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在阳光下闪耀自信的光芒,连续奋战了数十个小时的设计师们露出了笑容。

  “扶贫先扶志,想要带动东乡刺绣产业发展,需要先树立东乡妇女的文化自信。当拥有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她们就不再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产品的设计者,都能成为美好生活的设计师。”贺爽感慨道。

  塑造品牌,打造时尚与民族特色兼具的指尖产业

  掌握东乡族刺绣技艺,一步步实现经济独立;家人态度转变,家中地位提升;通过刺绣培训还能去看外面的世界,也在高原时尚大秀后变得更为自信……环环相扣的正面效应逐渐改变了东乡绣娘们的人生,也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

  如今,扶贫车间以订单制方式经营,绣品日产量达到300件。80多名妇女在这里就业,同时吸纳近200名妇女居家刺绣。绣品按件计费,每位绣娘每月平均能有2000元的收入,多的时候,有的绣娘还能拿到近4000元,这对于她们来说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手帕、挂画、茶席、浴巾、靠垫……在扶贫车间,这些兼具时尚和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正是绣娘们与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合作的成果。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碧桂园技术与渠道的支持,这些特色刺绣产品已开始走出东乡,销向全国各地。目前,东乡族刺绣主打产品“刺绣U型枕”也已在凤凰会商城及凤鸣桂园微店正式上线。绣娘们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帮助东乡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让东乡族刺绣走向更广大的市场。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扶贫车间的产品虽在推广、销售上受到影响,但马箫箫带着大家积极应对,“我们主要通过订单式制作来解决订单问题,采用整合线上线下的销售体制,利用直播带货把销量提上去。”

  “继续保留手工刺绣的经典传承和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升级刺绣产品的种类,塑造与推广产品品牌,打造出指尖上的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贫困妇女就近就业,带领大家一起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对于下一步发展,马箫箫早有打算且充满信心。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