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论语》在唐代吐鲁番地区的流传
来源:中国民族报 阿迪力·阿布力孜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7-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唐景龙四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注,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郑玄创立郑学,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东汉时期,郑玄历时12年完成《论语》郑注,对《论语》进行全面的注释,使后世学习《论语》更加容易。北朝时期《论语》郑注流传较广,到了唐代不被人重视,宋代以后基本失传。但20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论语》郑注的写本残本,使这部书又大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1969 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63号墓葬的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注,亦即享有盛名的卜天寿写本。该写本是作为死者的书籍随葬,内容相对完整,涵盖《论语》正文以及相应注释。写本残卷长538厘米,共178行,每行20字左右,存《为政》“何为则民服”章以下15行及《八佾》《里仁》《公冶长》3篇。

  据写本内容来看,书写工整,字里行间透露出稚嫩的气息。写本最后有抄写者的姓名、籍贯——“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文字表明,该写本为12岁的学生卜天寿抄写,抄写时间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也就是公元710年,抄写地点是“高昌”,即现在的吐鲁番。“义学生卜天寿”,“义学”指唐代民间的私塾,表明卜天寿上的是当地的私学。这说明在12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地区就有供适龄青少年上学的私立学校,《论语》是学习课本之一。更有趣的是,这位12岁的学生还写下了一首有错别字、充满童趣的绝句,诗云:“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吐鲁番出土的这一写本残卷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其年代早于敦煌写本180年,并且篇章都是过去未曾发现或未曾完整发现的。写本残卷所见郑注 (包括残缺不全者) 共147条,前所未见的佚文79条,其中《为政》 6条,《八佾》22条,《里仁》25条,《公冶长》26条。写本中可以与散见于各书的郑注相对照的注文共44条,对研究现存郑注佚文有纠谬补证之用。

  从1959年至1975年,考古专家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19号、 27号、85号、184号、363号5座墓中,共发现唐写本《论语》郑注残卷20多件。由于被裁制成服饰或葬具,写本难免破损残缺, 但仍有大量郑注篇章字句被保留下来。如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经拼合,存95行,包括《雍也》《述而》两篇。27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4件: 第一件存166行,包括《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5篇;第二件存95行,也包括《雍也》至《乡党》5篇;第三件存50行,包括《雍也》《述而》两篇;第四件存40行,为《雍也》篇。这4件郑注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写本文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学生李会藏写”,由此推断,这些纸张大概是当时学生的抄经作业,墓主可能是学生的授课先生。写本其中一页,长24厘米,宽25厘米,文字为正书小楷,结构合理,笔法稳健,端庄秀丽,可见当时在高昌地区汉字书写水平较高。

  专家亦推断,高昌县学生贾忠礼上的是一所官办学校,而非私学。唐代国势强盛,教育也非常发达,从中央直至府、州、县,都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办学制度,私学、官学遍布城乡。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多件《论语》郑注,大多为官办学校和私塾教材课本学生抄本,说明唐代新疆地区教育和办学等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