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忠斌 发布日期:2020-06-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各个方面用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让各族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消除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让各族群众获得稳定持久的收入增长,能极大地提振各族群众的发展信心,为各族群众的后续发展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提供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激发其不断向前的内生动力。

  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一般意义上的相对贫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和家庭间的贫富差距,二是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解决相对贫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要在全面把握解决相对贫困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以更加务实的态度,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加以推进。当前,要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抓手,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以脱贫致富为目标,增强各族群众的产业发展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文化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只有能力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相对贫困人口才能通过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摆脱贫困。

  坚持公共产品均等化原则,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综合能力的增强,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更加注重全面发展。要瞄准各族群众的需求,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数字产业、云产业、云创业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新时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加快各民族现代化的进程。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下一步的重点将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而乡村振兴各阶段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和发展成果。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人们不断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将变成现实。各族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将极大增强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政策优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仅靠自身力量很难摆脱贫困。对这部分人,要通过政策兜底来实现脱贫。当前,要组织力量对特殊困难家庭逐户摸底,做到应保尽保。通过政策兜底保障,让特殊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