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红色娘子军
来源: 黄一鸣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5-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王先梅(左,1911-2008年) 、王运梅(中,1910-2013年) 、潘先英(右,1914-2014年)3位红色娘子军老阿婆(2000年摄)。

冯增敏(1912-1971年),红色娘子军第二任连长。 资料图片

欧花(1915-2006年),琼海市龙江镇滨滩村人,时任红色娘子军旗手。

电影《红色娘子军》成为红色经典影片。 电影剧照

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琼崖纵队女战士与四野解放军胜利会师。资料图片

王运梅(1910-2013年)在琼海市新一代红色娘子军战士的陪同下参加活动。

林爱兰(1925-2015年)展示抗日战争纪念章。

刘金梅老人已经103岁高龄,仍然可以独立生活。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人们心中留下红色记忆(1998年摄)。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于2000年5月1日对外开放。

  5月1日是海南岛解放70周年纪念日。1960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和其中“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主题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让这支曾在海南岛奋战的女子部队名闻天下。

  █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伴我成长”

  海南岛是个有故事的地方,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笔者生长于斯,位于陵水县陵城镇的“南霸天”大宅院离我家只有几步之遥。一座四合院式的砖瓦房,地上铺着红砖,走起路来会有声响。小时候,我常到那里去捡果子、打麻雀、抓金龟子,四周的椰子树、芒果树、海棠树、凤凰树、相思树在夏日的晚风中沙沙作响。

  当地儿童耳濡目染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我们理所当然地在这个宅院里玩起了打仗的游戏。院门前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从现实蜿蜒到银幕上——女战士们扛着枪,挂着干粮袋,踏过陈旧的石板。我曾经不敢靠近那些瓦房,生怕死了的“南霸天”还在屋子里作怪。那是一段神秘而快乐的时光。

  稍微长大以后,我随父母住进了黎族同胞聚居的村落,无数次在小球场观看《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包括故事片和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旁白和音乐时刻萦绕在耳畔,贯穿我整个成长过程。那棵据说是“洪常青”牺牲的大榕树,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常常驾车路过的地方。无论是尘土飞扬的烈日,还是大雨滂沱的台风天,我都不忘瞅上一眼大榕树,似乎还能看到“洪常青”牺牲前的身影。当我翻越盘山公路的“分界岭”(陵水县和万宁县分界山脉的统称),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们仿佛陪伴在身旁,她们还在椰子树下、槟榔林边小憩嬉戏,黎村苗寨的袅袅炊烟还传颂着她们的消息。

  █ 一群英勇的女战士

  1931年5月1日,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如今是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100多位出身穷苦的海南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勇敢地拿起了枪。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中,她们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不幸的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海南岛上,这支娘子军部队遭到国民党的围剿,喋血马鞍岭。战斗中,一连二班的10名姐妹留下断后,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1933年春,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局势艰难,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女子军特务连这支特殊部队仅仅存在了不到500天,却参加了50多场战斗,为琼崖革命立下不朽功勋。

  1960年,谢晋导演执导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连长吴琼花的原型便是现实中的女子军特务连连长庞琼花。她1911年出生于海南琼海阳江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4岁被家里定下包办婚姻。随着土地革命的到来,庞琼花接受了党的教育。尽管家中数次强迫她结婚,但她抵死不从,坚持要为革命而奋斗。

  1930年参加红军后,庞琼花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红军领导的重视。随着红军中妇女队伍的不断扩大,成立了赤色女子军,庞琼花担任连长。成立之初的赤色女子军只有一个排的人数,但在庞琼花的领导下,人数逐渐增多,最后满编了3个排,大约有100多名妇女冲破家庭束缚,参加了赤色女子军。随后,赤色女子军被改编为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庞琼花继续担任连长,并在战斗中屡立战功。

  女子军特务连被迫解散后,庞琼花返回家乡,被追击而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抓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仍然坚贞不屈。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庞琼花才被解救出来。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她的家乡沦陷了。日军要求庞琼花身为知识分子的丈夫出任维持会会长,他因拒绝这一要求而被日军残忍杀害。后来,日军又盯上了庞琼花。庞琼花愤然反抗,一直躲在深山中。但最终还是被日军发现并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曾任女子军特务连第二任连长的冯增敏在出狱后继续加入革命队伍,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冯增敏任乐会三区(现属琼海市)中和乡妇女委员、主任等职。海南岛解放后,曾任朝阳、博鳌人民公社副社长,琼海县妇联会主任等职。1960年,冯增敏参加全国民兵大会,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赠给她一支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王运梅老人,她是电影《红色娘子军》里那个背着孩子行军打仗,穿梭于椰风蕉林里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的原型。1910年,王运梅出生在琼海市阳江镇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叔叔和舅父是红军战士,哥哥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王运梅从小受到父兄辈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除了在家干农活,王运梅年轻时参加过儿童团、妇女协会、赤色女子军,还与村里的兄弟姐妹一起扛过红缨枪。1931年5月1日,王运梅参加了红色娘子军。1932年秋季马鞍岭阻击战后,怀有身孕的王运梅在行军途中突然分娩,生下一名男孩。不幸的是,婴儿在3个月后夭折。

  2000年5月1日,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对外开放,王运梅走进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成为这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一名志愿者。王运梅10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下中国共产党史上年纪最大的新党员记录。她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们就没饭吃、没衣服穿。共产党的恩情比天大、比山高、比海深,我永远跟党走,直到最后一口气。”2013年9月14日,王运梅在老家去世,享年103岁。

  2019年8月,笔者再次回访王运梅的老家、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委会先贡村,政府为老人修建的房屋依然完好无损,老人的部分遗物还在,她的遗像安静地摆放在煤气炉的旁边。她永远长眠于这块她热爱的土地。

  1931年参加红色娘子军的卢业香,1914年出生于琼海市中原镇仙村,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旗帜下庄严宣誓。她曾任女子军特务连二排二班班长,海南岛解放后,卢业香当上了村里的妇女主任,是村民公认的热心肠。

  2000年和2004年,笔者曾采访拍摄卢业香。那时候,老人家乐观、健谈,常常用手比划着讲述杀敌故事,表达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感激。当被问及为什么参加娘子军时,卢业香说:“为了妇女解放,为了不受欺侮!”

  2004年后,卢业香因病离开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2014年,卢业香在琼海市中原镇仙村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她是琼崖纵队女子军特务连里最后一位去世的娘子军老战士。

  █ 红色娘子军精神长青

  笔者有幸采访了红色娘子军连吴琼花原型的姐妹们:王运梅、卢业香、陈振梅、王先梅、欧花、潘先英等。她们进入了我的镜头,我用摄影讲述她们的故事。

  其实,在海南琼崖纵队的队伍里,还有许多红色娘子军这样的海南妇女,同样参加了红军的组织。她们参军打仗、救护伤员、烧菜做饭等,样样冲在前线。有许多女战士被捕后受尽了国民党、日本侵略者的折磨,她们宁死不屈,有些牺牲后也没有留下姓名。活下来的人,即使在海南解放后,也没有要求组织照顾,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参与到海南的开发建设之中。

  林爱兰,1925年出生于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一个中医家庭。1939年2月,日本入侵海南岛后,年仅15岁的林爱兰加入抗日游击独立队,成了一名“红色娘子军”。最初,她只是琼崖游击队的医护人员。没多久,林爱兰就成为荷枪实弹、冲锋陷阵的琼崖游击队女战士。18岁时,在一次行动归途中,林爱兰不幸被日军俘虏,后来被强迫沦为“慰安妇”,惨遭蹂躏长达半年时间。因为那段难以启齿的经历,林爱兰终身未嫁。

  2005年,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林爱兰收到政府为她颁发的抗战纪念奖章。2015年8月,笔者再次拜访林爱兰老人。她所在的养老院环境舒适,阳光充足。她为我们展示了抗战纪念奖章,言谈中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2015年12月,林爱兰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居住在海口市演丰镇星辉村的刘金梅老人曾是琼崖纵队的一名女战士,负责后勤伙食及救治伤员等。丈夫1953年因病去世后,她便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如今,刘金梅已经103岁高龄,但身体仍然十分硬朗,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自己养鸡、做饭、洗衣服、清扫院子,生活十分充实。老人家喜欢聊天,但只会说本地的海南话。有时候,来访的客人多,虽然热闹,但老人最苦恼的就是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只有比手划脚干着急。

  身为琼崖纵队战士的往事,已成为刘金梅老人一段难得的回忆。当她为我们讲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艰苦作战的许多故事,以及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共产党员和琼崖纵队战士的惨烈场景时,情绪仍很激动,常常会啜泣哽咽。

  当年,正是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琼崖纵队指战员坚持与日本侵略军以及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军才能靠着简陋的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并于次日突破“伯陵防线”,胜利完成琼岛北部的敌前登陆。随后,人民解放军和琼崖纵队指战员一起向纵深挺进,于4月30日解放了海口、三亚等重要城市。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岛解放。

  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一种民族的精神。她们在战场上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她们的精神却长青。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她们的形象、传承她们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