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直面疫情,确保脱贫攻坚胜利收官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章文光 发布日期:2020-03-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遇新冠肺炎疫情,既要保障脱贫攻坚如期收官,又要着眼长效机制建设与乡村振兴衔接,取得战“疫”战“贫”双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收官战”指明了方向。疫情之下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需要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打好“两不愁三保障”歼灭战、特殊困难人口保障战。

  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挂牌督战的目标,是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包括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收入情况、兜底保障、易地搬迁和脱贫不稳定户及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等,范围包括7个省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这些县和村主要分布在“三区三州”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6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是云南和贵州的挂牌督战县,均分布在3个以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态条件脆弱、地理位置特殊、贫困程度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各省区市都制定了各自的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当前挂牌督战的关键,在于执行中如何妥善处理好“督”和“战”的关系。

  一是实事求是聚焦“督”的目标。《指导意见》明确“督”是为了“战”,要求切忌舍本逐末,持续保持攻坚态势,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攻坚举措,确保督战实效。“战”为“督”之本,“督”为“战”之基,在挂牌督战中坚持实事求是聚焦“督”的目标,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在 “督”的实施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用脱贫攻坚目标的刚性和督导方式的柔性协同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凝心聚力“战”,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往往是官僚主义逼出来的,有些地方领导不顾客观现实和中央政策要求,擅自对扶贫标准层层加码,造成了“数字脱贫”现象,挫伤了基层扶贫干部积极性,浪费了扶贫资源,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在挂牌督战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决不能搞“虚假式”“指标式”“数字式”脱贫。

  二是全力以赴保障“战”的成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全力以赴保障“战”的成效,对52个县和1113个村的脱贫工作难点进行彻底摸排,精准施策。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部分地区原计划春节后开展的未脱贫户及“两户”入户摸底调查、“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更新完善、村组道路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等不得不延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编报存在不及时、质量不高、论证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等情况,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对此,必须拿出全力以赴的态度保障“战”的成效。相关单位要推动政策、资金倾斜聚焦,指导帮助各地解决突出问题;利用全国扶贫开发系统大数据,梳理挂牌县和村的脱贫工作难在哪里、困在何处;承担东西扶贫协作任务相关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切实履行帮扶责任,聚焦挂牌县和村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列入挂牌督战名单的各级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度、组织和技术创新组合,既直面疫情,着眼近期脱贫目标实现,又瞄准衔接乡村振兴,谋求长远发展,进行长远结合的精心规划、落实举措。

  打好“两不愁三保障”歼灭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

  2019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共排查出520多万人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目前已解决500万人,取得了决定性成绩。但是稳定住、巩固好“三保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个别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有的地方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还存在季节性缺水等情况,这些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质量和巩固稳定脱贫的现实困难,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关心的。

  打赢“两不愁三保障”歼灭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夯实“两不愁”的基础。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受收入水平和稳定性影响大,当前疫情对贫困户收入带来较大压力。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多地企业延期复工复产,甚至因疫情减少用工需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能正常就业,影响贫困户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疫情造成餐饮等行业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停产,影响了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收入。在疫情挑战下,夯实“两不愁”的基础,要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序复工复产,加大援企稳岗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扶贫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主体发展,加强贫困户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衔接;要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订单扶贫等方式,提高农副产品外销能力和农资物品的供应能力。同时,要在就业扶贫方面加强东西部对接和公益岗位潜能挖掘,通过东西部协作积极引导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进行产业转型,切实减轻外出务工的压力,积极对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用工需求信息,引导线上求职,待疫情结束后让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尽快就业。此外,还要加强开发乡村公路养护、农村保洁、森林管护、光伏电站维护等系列扶贫专岗,为贫困人口创造就近就业的岗位。

  二是聚力攻克“三保障”的难点。未脱贫地区 “三保障”难点集中在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方面。广西和贵州等滇黔桂石漠化地区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受疫情影响,水电路网等工程建设类项目需要的建材物资、施工机械等运输及用工难以保证,工程进度受到较大影响;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面临住房安全保障难题,原计划于2020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10个彝族聚居区县35803户“三类重点对象”(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但受疫情影响,建筑材料运输受阻,施工人员无法工作,不能按计划推进如期完工。要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解决未脱贫地区“三保障”难点问题,除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要充足外,还需要发挥党的制度优势、部门的协同力量、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三是全力提升“三保障”的质量。疫情之下,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要保证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监管不放松,不能为了赶工期而降低质量标准。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根据安排开展了自学或进行线上学习,但仍需对贫困家庭学生的网络设备、流量、教学效果等高度关注,防范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因为网络授课而辍学失学。此外,疫情防控催生的网络课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远程培训,弥补贫困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短板。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基层扶贫干部不便进村入户动员贫困户参保缴费,有部分贫困户未及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可能会影响将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需要有针对性地关注解决这类问题。

  打好特殊贫困人口保障战

  2019年,我国共有1796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目标。保障特殊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统筹落实好养老、医疗、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保证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特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2020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坚决兜住脱贫攻坚之底。

  疫情发生后,国家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及时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加强对受到疫情影响的临时困难群众和特殊贫困人口进行兜底保障。在疫情防控期间,打好特殊贫困人口保障战,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特别关注低收入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三留守”人员(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以及因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和产业发展而陷入临时困难的贫困人口。及时运用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将疫情对他们基本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全面排查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保证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高于扶贫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三是健全低保分类施保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老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贫困群体,在补差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再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一定比例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四是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特殊贫困人口的平台,形成疫情防控期间的帮扶合力。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心理工作者、志愿者,通过热线电话、微信等方式,为特殊贫困人口特别是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情绪疏导等服务。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