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视角下的五台山文化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报 温金玉 发布日期:2020-03-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相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之地,自魏晋创建佛寺以来,至隋唐进入鼎盛时期,五峰内外寺院多达360余处,僧尼逾万,出现了“一万菩萨绕清凉”的空前盛况。因声名远播,域外高僧纷至沓来,巡礼求法,留下诸多国际友好往来的历史佳话。元代以降,五台山成为汉藏并存、显密共弘的道场,清康熙、乾隆等人十余次朝五台山,以示“中外一家之心”,五台山在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明清之际,佛教名山确定,五台山更位列中华佛教传统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遂成为我国汉、藏、蒙古、满等民族和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信众有缘必朝的佛教圣地。

  对于五台山历史的梳理,自古有《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清凉山志》《重修清凉山志》等,尚有藏文《清凉山志》,蒙古文《五台山灵迹传》,敦煌文书也有五台山相关资料。五台山佛教协会曾组织编纂出版了系列五台山志书,是此类资料的总汇。

  从19世纪以来,五台山专题研究进入学术殿堂,学者们运用宗教学、哲学、图像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旅游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视角,对五台山文化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和呈现。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冀培然的《域外五台山文化研究》则从“域外”视角进行了补充。

  本书在“域外”的视角之下,基于历史发展的维度,重点透视域外学者如何看待五台山佛教的演绎与融合。这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另一只眼”,打开了“又一扇窗”。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无数域外学者作为佛学的传灯人,其中不乏对五台山文化发生兴趣并作出无私努力者,将五台山文化思想的光辉播撒在世界各地,以‘他者’的视角审视与探究五台山文化的精神涵义,使我们得以领略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风光,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精神认识五台山、理解五台山、检视五台山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搜集和概述的内容,既有五台山的圣山化研究,比如五台山信仰、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宗派、五台山对外传播与交流研究等;也有对文殊菩萨的研究,比如文殊来历与角色、文殊信仰与五台山关系、经典文殊与文殊经典、文殊法门与文殊思想、密教中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化现研究等;还有五台山的高僧以及宗派学研究,包括中国本土与域外来五台山创宗立派、弘法巡礼的高僧;另外,也有从艺术角度来研究五台山的成果。这种集群式的全景扫描,令历史的帷幕徐徐打开,将五台山文化置于宏大的佛教发展场域,由“域外学者”看佛教这种“域外文化”在中国本土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另一个立场挖掘了佛教的中国化主题。这样一种菩萨信仰的兴起,这样一种“朝山拜佛”崇敬模式的确立,正是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从构建中国佛教信仰体系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注意保持佛教名山与菩萨信仰这种体系。

  本书内容足以构成纸上的“五台山学术博物馆”。从时间上,涵盖 19 世纪晚期至今,约 100 余年的时间;在空间上,涉及到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等,涉及的语言有日语、英语,成果目录部分有法语、德语文献。成果目录中,收集了欧美学者研究成果约 200 篇(部),日本研究成果共计 1600 余篇(部)。本书尤其回顾了近30多年来关于五台山文化的国内、国际会议,让我们聆听到国际学界推进五台山文化研究的隆隆足音。

《中国民族报》(2020年03月03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