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部署,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新时代,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要在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下,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民心基础。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首先,要多创造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争取人心。其次,要用心用情争取人心。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三,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全社会要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共享发展的红利,从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
抓住“发展”这个核心,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紧抓“发展”这个核心,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用好“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产业,稳定和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机制。要通过发展,重点解决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要增强改革发展的普惠性、包容性,缩小发展差距,使各民族都搭上现代化的快车,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增强文化认同,打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想基础。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凝聚人心,弘扬中华精神,彰显中国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助推器。第二,要加强“四观”和“五个认同”教育。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五个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第三,要加强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制度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法治保障。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牢固坚持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成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率优势。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基础。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需要有好的方式和途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要真抓实干,把民族团结进步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落地。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不端架子、不空喊口号、不搞轰轰烈烈的形式,少“漫灌”、多“滴灌”,多做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工作。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顺应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新趋势,树立人文化的理念,运用大众化的方式,打造实体化的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发展。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多手段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