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绚丽多彩的多民族春节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芳 发布日期:2020-01-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地区的藏族群众跳神鼓舞欢度新春佳节。 旦正加摄  

  在青海的多民族节日文化中,作为岁首的春节是汉、藏、土、蒙古等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年末岁初,从谷地相连、井田纵横的河湟谷地到戈壁连野、八百里瀚海的柴达木盆地,再到雪峰巍峨、天地苍茫的青南草原,生活在青海高原广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度着新春佳节。

  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和蒙古等民族都过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他们要上坟祭祖,在大门口贴钱马和红纸“对子”(即春联),一家人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吃团圆饭,并守岁到子夜。互助、湟中、乐都等地的汉族和土族有大年三十祭碌碡的习俗,土族还有畜圈点灯的习俗,藏族则要到寺院送新年、虔诚供佛、煨贡桑、给家里的牛羊狗猫等家畜喂年饭。午夜12点是青海春节的一个高潮。这时候,河湟地区大多家庭都要放爆竹、设供桌接神,汉族要点松棚,蒙古族、土族在庭院中祭天,藏族则煨桑、放风马。接完神后,各民族都有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习俗,长辈散年钱、说喜话,然后去城隍庙和村庙磕头祈福。回来后,依次到宗族、亲属和朋友家拜年。初三,汉族和土族都要举行送神仪式。

  过去,从初七开始,河湟地区就进入了节日的狂欢时期。从城市到乡村,有荡秋千、唱秧歌、打太平鼓、耍社火、唱秦腔、演眉户和皮影戏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一时期,西宁市及海东地区的各乡村热热闹闹地耍社火,循化道帏地区的藏族举行跳神鼓舞、篮球比赛等活动,互助土族跳安昭、玩轮子秋,民和土族则举行“阳廓”(即土族社火)、“来宝”(土族傩祭习俗)等活动。这些隆重而热烈的文娱活动在春节期间不断上演,形成河湟地区浓郁的各民族“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是青海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傍晚,河湟地区的汉族和土族民众在家门口嬉闹着跳冒火,西宁、湟源、乐都等地的民众则在逛灯会。这一天,藏传佛教名寺塔尔寺要举行盛大的酥油花灯会,青海省内外的民众早早赶到塔尔寺,观看精妙绝伦的酥油花。关于这一盛况,清朝文人靳昂在《塔尔寺观灯二十四韵》中记载说:“岁于上元日,抟五色酥油作佛像、楼阁、花鸟、虫鱼,炳耀陆离,备极工巧,层累寻丈,矗若锦屏。下列铜盏酥油灯,参差星布。屏凡二十四,灯以万计。笳鼓动地,幡幢幕天。外藩蒙古及番汉顶礼,有不远数千里来者。附近游人、商贾,蜂屯蚁集。”

  相对河湟地区的春节来说,玉树、果洛和海西等牧业区的春节仪式和活动要简单一些。除夕,老人们虔诚地在神龛前点酥油灯、供净水碗。吃过晚饭后,青年男子举起提前用布浸上融化的酥油做成的火把,走街串巷,高喊着“拉甲洛”(藏语,胜利之意),男女老幼围绕着用松柏枝叶搭起的篝火欢唱跳舞,迎接新年的到来。玉树地区的藏族妇女还有初一早晨去背晨星水的习俗,男子则到神山挂经幡、放风马。初一、初二在自己家过年,初三开始串亲拜年。春节期间,还要举行赛牦牛、射箭、赛马、歌舞比赛等颇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海西蒙古族的春节习俗与其他民族有较大差异。大年三十晚上,海西蒙古族要吃包有奶豆腐、柏树叶枝、青盐、糖的饺子,这几样物品各有象征意义。正月初一,要举行祭火神、踏“新踪”等新年仪式。之后,小辈给长辈拜年、献哈达,大家坐在一起喝年茶、吃早饭,然后出门给本家族各户和亲友们拜年祝贺。过年期间,蒙古族民众要和亲友们聚在一起饮酒吃烤全羊,拉马头琴、跳舞唱歌,正月十五还要举行隆重的祭敖包仪式。

  青海各民族的春节习俗古朴丰富、绚丽多彩,既是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青海各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长期的传承中,青海的多民族春节节日文化形成了多元交融、和美共荣的特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典型例证。

  (作者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