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得以保存下来的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 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1月6日,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举行,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铁木尔代表全体家人,向中国民族博物馆捐赠了珍藏的祖传家族契约文书。当天,与这批契约文书相关的展览和研讨会也同步进行。设在中央民大民族博物馆的“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展”将持续至1月10日。而围绕“经济交往与共同体形成——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价值”这一主题的研讨交流,则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
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原件基本保存完整,共计242件,内容涉及土地制度、民法制度、宗法制度、风土人情、经济管理、民族关系等,记录了内蒙古土默特地区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房产等经济活动,时间跨度达200余年。文书主要用汉文书写,其中有部分为满汉文合写和蒙古文书写,有的还分为几联,包括画押、指纹,粘贴税票、印花、契尾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古籍面貌。
“铁木尔先生一家所捐赠的这批契约文书,生动呈现了游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方式交流碰撞的过程和结果,承载着土默特地区各民族建立紧密经济依存关系的丰富信息。可以说,这些契约文书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物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齐木德道尔吉表示。
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殊为不易,其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坎坷,凝聚着铁木尔一家数代对家族历史的深厚感情。“我们认为,把那些发黄的契约文书交给中国民族博物馆,交给社会去珍藏、去研究、去挖掘它们的价值,它们能够发挥更大的历史文化作用。”在捐赠仪式上,铁木尔深情表达。
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铁木尔,对民族历史文化有着一份特殊感情。退休之后,他对家族保存的契约文书进行了系统整理,积极策划和推动对文书的深入研究。2011年,由铁木尔主编的《内蒙古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汇集》一书出版。同时,铁木尔还给兄弟姐妹、长辈晚辈做动员工作,最终作出了把这批契约文书全部捐赠给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决定,让文书从私存变为公有、从家藏化为共享。
“获得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是中国民族博物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物证的成果之一。”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顾群在捐赠仪式致辞中如是表示。
“铁木尔先生将这批契约文书捐赠给中国民族博物馆,对于我们构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文物收藏体系,具有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我们有职责珍藏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物,有责任加强研究蕴含在这些古籍文物中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有使命加大力度展示和传播这些文物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说。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和《内蒙古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汇集》,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其文献古籍、学术研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达力扎布表示,这批文书的珍贵之处还在于保存了不同时期的契约文书,系统反映了清代乾隆以后土默特地区民间土地租佃和买卖情况,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证据链,“是一份对于民族经济交往史的宝贵、真实的见证。”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青格力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这批契约文书。他指出,土默特地区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才能出现如此规模的地方传世契约文书资料。青格力以《土默特金氏家族各代经营土地之年代、地理位置等问题》为题,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
“一个家族史放开来看就是一部社会史。”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乌兰说,这批契约文书记录了土默特金氏家族的生存史、变迁史,也是土默特尤其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的见证。文书以一个典型历史案例的独特形态,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书资料库,对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文书在文字、印记、纸质等方面也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教授乌云格日勒指出,比如其中既有汉文文书,也有蒙古文文书及满汉文合写文书,这些都以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清朝乾隆以来土默特地区民族生活的历史画面和交流交往。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